Biological Laboratories,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J Gen Physiol. 1944 Mar 20;27(4):287-313. doi: 10.1085/jgp.27.4.287.
当视网膜上投影出一个网格的阴影(人,单眼),形成几个不同的部分的视野(在目前的测试中不包括中央凹)时,普通闪烁识别轮廓的特性(F 与 log I 作为光时周期分数(t(L))的函数)可以明显受到干扰。在目前的实验中,闪烁是通过旋转带有不透明垂直条纹的圆柱体产生的。在没有这样的网格阴影的情况下,“锥体”轮廓的部分形成了一个集合,其中 F(max.)和拐点的横坐标是相反的,但与 t(L)呈线性关系,而概率积分的第三个参数(sigma'(log I))保持不变。其他测试的不同动物也是如此。然而,在有网格的情况下,分析表明,即使在 t(L)较低的值(高达 0.50),也会增强神经效应元素的产生,因此,随着 t(L)的增加,F(max.)上升而不是下降,尽管 sigma'(log I)保持不变,因此,假设作用单元的总数不会改变。这为由于视网膜分离区域的照明而产生的效果的神经整合提供了有效的证据。从 t(L) = 0.75 开始,在 0.90 时,“锥体”曲线的斜率急剧增加,最大 F 远高于没有网格时的位置。sigma'(log I)(斜率常数)的减小表示,根据其他信息,作用锥体单元的数量增加。拐点的横坐标也相对降低,而没有网格时,随着 t(L)的增大而增大。这些效果在主观上与这样一个事实相对应,即在终点处闪烁最明显,在“锥体”曲线上,在网格阴影的边缘处,对比度特别明显,随着光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F - log I 轮廓的“杆”部分不受网格阴影的存在的具体影响。在 t(L) = 0.90 时,可以获得其形式,不受“锥体”贡献的总和的影响,因为那时几乎没有重叠。分析表明,当重叠确实发生时,某些杆单元会被同时的锥体兴奋抑制,并且来自每个未被抑制的单元的神经作用元素的平均贡献也会相应减少,这取决于重叠的程度。在 t(L) = 0.90 时,孤立的“杆”曲线非常准确地呈概率积分的形式。因此,这些数据提供了两个不同但相互关联的视觉效果群体发生的新的实验证据,并从实验上证明了已经用于分离它们的分析程序。
当人眼的照明区域被阴影图案分割成几部分时,F - log I 轮廓的形式会发生变化,这在鸟类 Taeniopygia castenotis(Gould),即斑胸草雀中也会发现。视网膜有一个一般结构类型(锥体)的元素,F - log I 轮廓是一个简单对称的概率积分。这种鸟的眼睛有一个大的、复杂的、深色的眼斑,它在视网膜上投下一个叶状的阴影。当 t(L)大于 0.50 时,F - log I 曲线的形状会发生变化,在 t(L) = 0.90 时,变化非常明显。它比我们使用的特定网格在人类数据中获得的变化更为明显,但毫无疑问,它可以通过使用其他网格完全模拟。由于眼斑阴影,闪烁的敏锐度会增加,当黑暗的空间相对于光的时间较短时。因此,证据证实了 Menner 从比较自然历史中提出的建议,即鸟类眼斑的视觉意义可能是增加小运动图像的感官效果。从理论上讲,重要的是(如在人类实验中),这可能是通过实际减少有效视网膜面积的照明来实现的。尽管存在眼斑或网格的阴影,以及由此引入的感官影响,概率积分公式仍然有效,这在理论上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