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e of Biological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oology Building, University of Aberdeen, Tillydrone Avenue, Aberdeen, UK.
J Anim Ecol. 2010 Jul;79(4):851-62. doi: 10.1111/j.1365-2656.2010.01669.x. Epub 2010 Feb 25.
了解生殖成功率随个体年龄和寿命的变化程度,以及种群水平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体水平的变化,对于理解生活史进化和年龄结构种群的动态至关重要。我们量化了繁殖成功率和适应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后代的存活概率的变化,该变化与亲代年龄和寿命有关,是在一个野生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种群中进行的。
在整个研究种群中,平均而言,后代的第一年存活率随亲代年龄和寿命的增加而降低;年老父母的后代比年轻父母的后代更不可能存活,长寿父母的后代比短命父母的后代更不可能存活。
然而,在最终具有相似寿命的父母群体所产的后代中,父母的年龄与存活率无关。
相反,在年轻父母所产的后代中,后代的存活率随亲代寿命的增加而降低;最终具有长寿命的父母所产的后代存活率较差,即使这些父母在年轻时繁殖。
因此,在整个种群中观察到的后代存活率随亲代年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反映了那些寿命较短、后代存活率较高的亲代逐渐消失,而不是个体亲代内部特定年龄的后代存活率的变化。
在环境条件意味着整个种群中后代存活率较低时,后代存活率与母体寿命之间的负相关最强。
这些数据表明,亲代和后代的存活率之间存在一种依赖于环境的权衡,显示出这种权衡在亲代生命早期就已经确定的一致的个体变化,并表明当在整个种群中测量时,这种结构化的生活史变化可能会在关键适应度成分中产生衰老的虚假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