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94720, USA.
J Anim Ecol. 2010 Sep;79(5):965-73. doi: 10.1111/j.1365-2656.2010.01711.x. Epub 2010 Jun 9.
自 W.C. Allee 提出社交关系破裂可能会使动物种群在小体型时转变为反向密度依赖性,并由此加速向灭绝螺旋发展以来,已经过去了 75 多年。尽管已经关注了几十年,但在野生种群中仍缺乏关于这种“阿利效应”的经验证据。
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对濒危温哥华岛旱獭(Marmota vancouverensis)种群生态学和行为进行多年研究的结果,并提供了阿利效应的定量证据,并强调了驱动该效应的机制。
温哥华岛旱獭是一种大型社会性啮齿动物,仅分布于加拿大温哥华岛,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其数量已经减少了 80-90%。该物种目前在野外的数量约为 200 只。
本研究将当代温哥华岛旱獭(2002-2005 年)的特征与(i)同一时期(1973-1975 年)同一种群中的动物和(ii)近缘种进行了比较。具体而言,对处于衰退后期的群体中动物的时间分配、社会活动和活动范围行为的数据与从处于更稳定的种群条件下的群体中收集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比较。
我们发现,当代温哥华岛旱獭的家域范围比历史时期的动物和近缘种大 10-60 倍,与同种动物的相互作用仅为历史时期的 10%,用于警戒捕食者的时间增加了 10 倍,并且放弃了先前描述的双模态活动模式,这与其他旱獭物种相同。当代旱獭的摄食率也下降了 86%,并且比历史种群中的动物平均晚 20 天进入冬眠。
结合当代旱獭的个体存活率和繁殖率降低的结果,这些发现表明阿利效应在温哥华岛旱獭目前的困境中起着重要作用。适应度与种群大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强调了确定促进恢复所需的临界群体大小和密度的必要性。我们讨论了这种物种社会“崩溃”的其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