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hen B, Matsuo V, Raphan T
J Physiol. 1977 Sep;270(2):321-44. doi: 10.1113/jphysiol.1977.sp011955.
研究了恒速全视野旋转诱发的猕猴视动性眼震(OKN)和视动后眼震(OKAN)的速度特性。描述了一种估计慢相速度曲线和单调变化数据的主导时间常数的技术。通过该技术获得的时间常数被用于构建产生OKN和OKAN的机制模型。
视动性眼震对刺激速度阶跃的慢相速度显示由两个成分组成,一个快速上升,随后是较慢上升至稳态值。OKN慢相速度的峰值随刺激速度增加至180度/秒呈线性增加。猕猴的最大慢相眼速度是人类的2 - 3倍。
在OKAN开始时,慢相速度下降约10 - 20%,随后较慢下降至零。OKAN慢相速度峰值与视动刺激速度在90 - 120度/秒以下呈线性相关。超过120度/秒时,OKAN慢相速度饱和,尽管OKN慢相速度继续增加。
研究了OKAN的充放电特性。OKAN机制在黑暗中5 - 10秒充电,20 - 60秒放电。OKAN慢相速度的衰减时间常数随刺激速度增加而减小。重复测试时它们也减小。在几只猕猴中,OKAN慢相速度向右侧和左侧的衰减速率存在一致差异。
长时间视觉注视使产生OKAN的活动放电。短注视时间仅使OKAN机制部分放电。短暂注视后,OKAN恢复,但慢相速度降低。
构建了一个基于峰值检测器状态实现的模型,该模型大致再现了OKN和OKAN的显著特性。该模型预测了OKAN的三个主要特性:(1)5 - 7秒充电,(2)黑暗中缓慢放电,(3)视觉注视时快速放电。加上直接的快速前馈通路,它还正确预测了OKN的快速和缓慢上升。我们假设OKAN由一个在OKN期间也活跃的中枢积分器产生。推测这个积分器在OKN期间使速度最大化,并在视觉环境移动期间使眼球跟踪平滑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