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ton B M, Mann G E, Yudilevich D L
J Physiol. 1982 Jul;328:245-58. doi: 10.1113/jphysiol.1982.sp014262.
采用单循环双示踪剂稀释技术测定了豚鼠合体滋养层中氨基酸的单向流入,该技术可分别表征胎儿和母体界面。通过胎儿循环灌注的原位制剂用于检查胎儿侧,而通过胎儿和母体循环同时灌注的离体制剂用于同时研究两个界面。
在胎儿侧,在示踪剂浓度下测定的短链中性氨基酸丙氨酸(76%)、长链中性氨基酸亮氨酸(75%)、苯丙氨酸(90%)和酪氨酸(82%)以及碱性氨基酸赖氨酸(65%)的最大摄取量(U(max))较高。相比之下,α-甲基氨基异丁酸和β-氨基酸牛磺酸的U(max)可忽略不计。
胎儿侧丙氨酸和苯丙氨酸的摄取受到短链(丙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和长链(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中性氨基酸的抑制。d-丙氨酸对l-丙氨酸摄取无影响,而d-苯丙氨酸显著抑制l-苯丙氨酸的摄取。二氨基丁酸、赖氨酸和精氨酸是丙氨酸摄取的有效抑制剂,但对苯丙氨酸摄取无影响。
在母体侧测定了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摄取。在很宽的浓度范围内,丙氨酸流入的自我抑制与苯丙氨酸观察到的交叉抑制相似。相比之下,强烈自我抑制的苯丙氨酸流入仅受到丙氨酸的部分交叉抑制。
在不同灌注液浓度下测定了丙氨酸和苯丙氨酸的流入,发现其在母体和胎儿侧均呈饱和状态。数据拟合为单一双曲线,在母体侧,丙氨酸的米氏常数(K(m))(10.3±2.7 mmol/L,平均值±标准误,n = 3)比苯丙氨酸测定值(3.1±0.8 mmol/L)高3倍。在胎儿侧,丙氨酸(8.4±1.4 mmol/L,n = 4)和苯丙氨酸(11.9±1.9 mmol/L,n = 3)的K(m)值相似。
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摄取似乎高度依赖钠,占总流入量的40 - 70%。然而,发现胎盘两侧的抑制分数不同。
摄取、交叉抑制和钠依赖性实验的结果表明,在胎儿和母体界面均存在丙氨酸 - 丝氨酸 - 半胱氨酸(ASC)型系统和亮氨酸(L)型系统,其特异性明显重叠。在这些实验条件下,无法对双载体系统进行单独的动力学表征。然而,测定了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总体转运的动力学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