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Ornithology, Vogelwarte Radolfzell, Schlossallee 2, Radolfzell, Germany.
J Anim Ecol. 2010 Jul;79(4):757-68. doi: 10.1111/j.1365-2656.2010.01697.x. Epub 2010 Apr 28.
亲缘选择是解释合作繁殖物种中从属个体表现出明显利他行为的机制之一,如果从属个体能够促进亲属的繁殖。我们比较了有和没有从属个体的配对中紫冠仙鹟(Malurus coronatus)的生产力和繁殖者存活率。
从属帮助的附加效应增加了生产力。有两个或更多的从属个体参与喂养,总喂食率增加,较大的群体中幼鸟的产量更高。并非所有的从属个体都参与了喂食,当从分析中排除非贡献者时,群体大小的影响更大,这表明增加的幼鸟产量是帮助的直接结果。
从属帮助的补偿效应提高了繁殖者的存活率。辅助繁殖者将其工作量减少了 20-30%,而与助手的数量无关。尽管重新筑巢的间隔不受群体大小的影响,但减少繁殖者的喂食率导致了更好的存活率,并且群体较大的繁殖者生存得更好。
在这个物种中,从属个体和幼鸟通常是繁殖对的后代,合作繁殖的好处与具有极高额外配对父权(EGP)水平的三个近亲物种非常不同。在这些紫冠仙鹟中,较大群体中的雄性繁殖者的幼鸟产量和存活率并没有提高。这与预期的亲缘选择收益随亲缘关系和 EGP 水平而变化的观点一致。
我们测试了 37 种鸟类物种中合作繁殖的好处是否随额外配对交配的水平而变化。直接和系统发育控制的比较都表明,当从属个体的投资与后代的亲缘关系相关时,繁殖者的存活率提高和生产力增强的可能性更大,这与预测一致。这种模式强调了考虑遗传交配系统对于理解合作繁殖的进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