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chemie (Fachbereich Chemie), Universität Marburg, Lahnberge, D-3550, Marburg,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Planta. 1977 Jan;134(2):133-43. doi: 10.1007/BF00384962.
使用来自黄瓜(Cucumis sativus L.)子叶的微粒体部分研究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C 4.3.1.5)和肉桂酸羟化酶之间的合作。这些解释是基于实验得出的,这些实验表明,膜结合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形成的肉桂酸池与酶-膜系统外部的肉桂酸池之间存在有限的交换。
已经证明,微粒体酶之间的合作程度受子叶光处理的影响。在暴露于 UV 光下,已知该光大大增强了细胞培养物中可溶性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观察到对微粒体和可溶性苯丙氨酸解氨酶以及肉桂酸羟化酶水平的不同影响。研究了子叶用光处理后酶活性及其体外合作的时间过程。
发现体外合作的程度取决于 L-苯丙氨酸的浓度。
在不存在 Mg(2+)的情况下,从黄化的黄瓜(Cucumis sativus)子叶获得的匀浆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行分级,并检查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 o-羟化酶、肉桂酸 o-羟化酶和几种标记酶。氨解酶活性在含有 25%蔗糖的级分中最高,在该级分中主要定位有光滑内质网。在这些级分(密度=1.100 g/cm(3))中,羟化酶活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共同存在,并且在较高密度的级分(d=1.12-1.13 和 1.15 g/cm(3))中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