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messer L, Pilar G
J Physiol. 1972 May;222(3):691-713. doi: 10.1113/jphysiol.1972.sp009822.
从第25期(Hamburger和Hamilton,1951)直至孵化后28天,在分离的鸡睫状神经节中对传递的起始和发展进行了电生理学研究。同时对突触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突触传递始于第26(1/2)期,到第33期时,睫状和脉络膜这两个细胞群中的传递均为100%。在第41期之前,传递最初是化学性的,此时有效的电耦合首次出现在睫状细胞群中。到孵化后1 - 2天,电传递突触的比例增加到80%。
在第33(1/2)期时,所有神经节细胞都在进行传递,但形态学突触很少。突触小泡一直稀缺,直到胚胎发育后期,所有睫状细胞都拥有杯状突触时才有所改变。孵化时,杯状突触中充满了突触小泡。
最初的突触接触是通过细的终末分支,这些分支常常位于早期神经节细胞错综复杂的突起上。杯状突触从第36(1/2)期开始形成,同时神经节细胞的突起会回缩,因此到第40期时,所有睫状细胞都有简单的杯状突触。杯状突触是一种过渡性结构,从孵化后第一周开始就开始分解成一群终扣。
第40期时,化学性突触后电位(PSP)持续时间很长(是膜时间常数的30倍),并被毒扁豆碱进一步延长。到第43期时,PSP明显缩短,且不受毒扁豆碱影响。对于发育过程中PSP时间进程和对抗胆碱酯酶敏感性的变化,无法给出简单的解释。
对第40期所有拥有杯状突触的睫状细胞进行细胞内记录,显示出幅度为1 - 2 mV、双相、快速衰减的电耦合电位(CP)。在发育后期,CP的幅度变为20 - 40 mV,衰减更慢且为单相。这似乎与突触前传导速度加快和细胞体的髓鞘形成有关。CP的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从电容性耦合向电阻性耦合的转变,并表明有几个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电传递。
支配睫状细胞的突触前纤维从一开始就比支配脉络膜细胞的纤维阈值更低、传导速度更快,就像在成体中一样。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节前纤维可能在传递开始时就已特化,并且它们选择性地支配了合适的突触后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