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e J D, Quastel D M
J Physiol. 1973 Jan;228(2):377-405. doi: 10.1113/jphysiol.1973.sp010092.
本文描述了一种方法,通过该方法可利用局部施加的电流使哺乳动物运动神经末梢均匀极化,并估算对应于任何电流的突触间隙中的细胞外电位。
超极化时,对数微小终板电位(m.e.p.p.)频率与局部细胞外电场之间的关系呈平坦状,而去极化时则呈线性上升。去极化时,每 -18 mV,m.e.p.p. 频率大约增加至原来的十倍。极化电极越靠近神经末梢,这一特性就越明显,极限值为每 -15 mV 增加至原来的十倍。
存在一群小的 m.e.p.p.,它们与正常的 m.e.p.p. 在同一终板产生。
长时间的去极化脉冲后,m.e.p.p. 频率会增加,这种增加可持续长达几分钟。
超极化脉冲时,m.e.p.p. 频率可能以一种特征性的“爆发”方式增加。类似的 m.e.p.p. 爆发也会自发出现,但频率低得多,且无极化情况。
在去极化脉冲期间,m.e.p.p. 频率在 2 秒内达到最大值或接近最大值。随后 m.e.p.p. 频率几乎没有变化。去极化脉冲期间出现的 m.e.p.p. 数量符合泊松分布。
去极化脉冲后,随后一个脉冲释放的 m.e.p.p. 数量可能增加或减少。
比较 m.e.p.p. 频率对升高的 [K] 和外在突触前极化的反应得出结论:对应于任何局部电流脉冲的突触前跨膜电位变化约为局部细胞外电位场的三分之二。因此,突触前传递函数线性部分的斜率约为每 10 mV 突触前去极化增加至原来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