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sner D A, Lederer W J
J Physiol. 1979 Sep;294:279-301. doi: 10.1113/jphysiol.1979.sp012930.
暴露于低钾溶液会显著影响哺乳动物的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艾斯纳和莱德勒,1979年)。这种暴露会产生两类效应。“早期”效应在数十秒内出现,包括(在心室肌中)静息电位更负以及动作电位延长。在浦肯野纤维中,主要的“早期”效应是斜率电导降低。“晚期”效应在数分钟内出现。在心室肌中,此类效应包括动作电位缩短、抽搐和强直张力增加,以及短暂去极化和后收缩的出现。浦肯野纤维的晚期效应包括抽搐张力和电压依赖性强直张力增加、短暂去极化及潜在的振荡性内向电流的出现、伴随短暂去极化或短暂内向电流的后收缩的出现,以及电流和张力中缓慢“蠕动”的发展。
早期效应的发展速率与改变细胞外钾浓度(K(o))所需的时间一致。然而,晚期效应(包括正性肌力作用)的起始时间进程过慢,无法用改变K(o)所需的时间来解释。
通过在零钾细胞外液中加入适当浓度的钠泵激活阳离子(铊、铷、铯、铵或锂),可以预防将K(o)从4 mM降至0 mM的晚期效应。同样,一旦零钾的晚期效应确立,通过向零钾灌流液中添加这些阳离子可以使其逆转。
发现这些阳离子消除零钾效应的效力顺序为:铊>钾≈铷>铵≈铯>锂。这与在神经和其他组织中激活钠泵外部钾位点所显示的效力顺序相似(兰格和里奇,1968年)。
毒毛花苷(10⁻⁵M)产生的电和机械效应在性质上与零钾时所见的相似。然而,毒毛花苷的效应不能被激活阳离子逆转。此外,在有毒毛花苷(10⁻⁵M)存在的情况下,这些阳离子也不能逆转零钾的效应。
在电压钳制的浦肯野纤维中,暴露于零钾后再回到4 mM - K(o)的溶液会使外向电流短暂增加。同样,在暴露于零钾期间添加激活阳离子也会使外向电流短暂增加。这些离子产生这种外向瞬时电流的能力与其消除零钾的变力和致心律失常效应的能力相关。
激活阳离子在零钾时产生的外向瞬时电流被毒毛花苷(10⁻⁵M)阻断。我们得出结论,外向电流瞬变反映了电生钠泵的激活。此外,我们发现,与其他组织一样,激活阳离子可以替代K(o)来激活钠钾泵。
激活阳离子逆转零钾的变力和致心律失常效应表明,此类效应是由钠泵阻断引起的。无需援引其他解释(例如钙/钾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