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povalov A I, Shiriaev B I
J Physiol. 1980 Sep;306:1-15. doi: 10.1113/jphysiol.1980.sp013381.
分离出的半切青蛙脊髓已被用于研究灌注液离子成分变化对单个运动神经元内记录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s)的影响,该电位是通过单独的细胞内微电极直接刺激单个背根纤维产生的。
单突触单纤维e.p.s.p.s通常显示出两个不同的成分,早期和晚期。早期成分对用Mn(2+)替代细胞外Ca(2+)具有抗性,而晚期成分则可逆性消除。由此得出结论,初级传入纤维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供了联合电传递和化学传递。
单一电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平均幅度在不同的连接处从25到430 μV不等,平均值为124±17 μV(n = 50)。它相对稳定,仅随着突触前峰电位高度的变化而改变幅度。在给定细胞中观察到的个体幅度通常呈正态分布,这表明电反应中的任何变化完全是由于噪声引起的。
单纤维化学介导的e.p.s.p.的平均幅度从小于20 μV到1.7 mV不等,平均值为222±33 μV(n = 71)。在不同运动神经元记录到的化学和电e.p.s.p.s的幅度之间发现了正相关。
单个突触前纤维连续冲动诱发的化学e.p.s.p.s在幅度上表现出统计波动。这些波动以二项式或泊松统计描述的方式呈量子步长出现。仅在少数情况下,与随机分布的偏差可归因于神经冲动对终末区域的可变侵入。
单位e.p.s.p.的幅度在33到104 μV之间变化,平均值为66.4±4.3 μV(n = 19)。平均量子含量(m)从小于1到大于10不等。Ca(2+)缺乏和Mn(2+)会使m可逆性降低,直到化学介导的反应根据泊松分布波动,单位e.p.s.p.等同于单个递质量子。
当对突触前纤维施加成对或重复刺激时,可以观察到化学介导的单位e.p.s.p.的易化以及强直后增强。在强直后增强期间,电e.p.s.p.的幅度保持不变,这表明后者归因于仅限于负责递质释放的特定突触前机制的某些变化,而不是突触前峰电位高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