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drup E, Frederiksen O, Møllgård K, Rostgaard J
J Physiol. 1982 Oct;331:67-85. doi: 10.1113/jphysiol.1982.sp014365.
为了研究浆膜压力诱导的等渗液体转运抑制机制,在改良的Ussing室中(黏膜侧有支撑性软尼龙网)测量了4.5厘米水柱的浆膜压力对兔胆囊自发水转运(J(v))的影响。这使得能够同时测量单向Na(+)通量([公式:见原文]和[公式:见原文])、跨上皮电位差和电阻(R(t))。还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浆膜压力的影响。
在施加压力期间,由于黏膜支撑的覆盖作用,R(t)增加。浆膜压力导致J(v)和跨游离上皮表面的净Na(+)转运([公式:见原文])平行下降80 - 85%。[公式:见原文]下降的约85%是由于[公式:见原文]的下降。
在浆膜侧10(-3)M哇巴因抑制93%的液体吸收后,压力诱导的J(v)变化仅为自发液体转运速率的8%。
对照Na(+)通量比([公式:见原文])为3.5。因此,压力诱导的稳态[公式:见原文]增加30 - 35%对[公式:见原文]的下降贡献不大。此外,黏膜侧10(-3)M氨氯吡咪完全阻止了[公式:见原文]的这种增加。
所有压力诱导的对转运和电参数的影响都是可逆的。
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施加浆膜压力后,上皮表面的一半被尼龙网覆盖。未观察到上皮破裂。超薄切片和冷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显示,在对照和实验条件下紧密连接都是连续且发育良好的。
得出的结论是,仅4.5厘米水柱的浆膜压力就会抑制细胞主动Na(+)和水的转运,而细胞旁滤过的贡献即使有也极小。这似乎与位于基底外侧细胞膜的主动离子转运机制负责跨上皮液体转运的概念不相符。提出了通过管状 - 池状内质网成分的机械性液体转运机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