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 A K, Edgerton V R, Goslow G E, Kurata H, Rasmussen S A, Spector S A
J Physiol. 1982 Nov;332:343-61. doi: 10.1113/jphysiol.1982.sp014417.
本报告描述了成年猫比目鱼肌运动单位在自体和交叉再支配异质的拇长屈肌(f.h.l.)神经约一年后的某些组织化学和生理学特性。同时也考虑了自体再支配的f.h.l.运动单位。对整块肌肉进行了纤维对碱性预孵育ATP酶、α - 甘油磷酸脱氢酶(α - GPD)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H - D)反应的检测。在急性制备中通过分离腹根来分离和研究运动单位。
自体再支配肌肉中的组织化学纤维类型分布与正常肌肉相当,平均单收缩时间、单收缩 - 强直收缩比率和疲劳指数也是如此。比目鱼肌自体和交叉再支配运动单位的平均强直张力似乎接近正常比目鱼肌,而f.h.l.自体再支配单位的平均强直张力明显低于正常f.h.l.。
与正常和自体再支配的比目鱼肌中不存在此类纤维不同,比目鱼肌交叉再支配肌肉中平均14%的纤维具有高ATP酶和α - GPD染色强度。因此,在原本同质的群体中的一些纤维中,肌原纤维ATP酶的碱性不稳定性增加。在碱性pH值下ATP酶染色深的纤维数量略有增加(14%),与所研究的33个交叉再支配肌肉单位的(平均)收缩时间减少73%相关,没有一个单位的收缩时间超过60毫秒。自体再支配的比目鱼肌和f.h.l.肌肉的平均收缩时间分别为78±31毫秒和27±8毫秒。
比目鱼肌交叉再支配肌肉的所有纤维对NADH - D均呈现强烈反应,自体再支配的比目鱼肌也是如此。这种染色模式是正常比目鱼肌的典型特征。与此一致,这些运动单位在刺激4分钟时始终表现出对疲劳的高抗性。
这些结果表明,在成年自体和交叉再支配的比目鱼肌中,存在某种活跃机制,可调节如强直张力所反映的运动单位的最终大小。
交叉再支配一年后,收缩时间从典型的比目鱼肌单位类型转变为类似于f.h.l.单位类型的变化仍未完全完成。在此期间,单个运动单位的这种部分变化反映了对该特性的神经控制不完整,而非自体和外来神经支配的混合。
与收缩时间相比,组织化学显示的肌原纤维ATP酶活性从神经控制到转化存在更大程度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