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 Y, Kuriyama H
J Physiol. 1973 Jun;231(3):455-70. doi: 10.1113/jphysiol.1973.sp010243.
采用分区和场刺激方法,用微电极研究了豚鼠盲肠环行肌细胞的膜特性及影响肌肉活动的神经因素。
平均膜电位为-52mV。自发放电表现为静息期之间的规则爆发、无静息期的规则锋电位或伴有叠加锋电位的规则慢电位变化。
经常观察到有超射的自发放电锋电位。平均最大上升速率为5.2V/秒。诱发锋电位的平均传导速度为5.4厘米/秒。
用分区刺激法施加电流时,电紧张电位的幅度与施加的电流呈线性比例关系。电紧张电位沿组织的空间衰减呈指数形式,平均长度常数为1.7毫米。
根据电紧张电位以及根据锋电位起始部的传导速度、长度常数和时程计算出的膜时间常数分别约为200和100毫秒。这些结果表明豚鼠盲肠环行肌具有电缆样特性。
对环行肌进行场刺激(脉冲持续时间0.3毫秒)可相继诱发三种不同反应,即伴有或不伴有锋电位的初始去极化(初始兴奋性接头电位)、超极化(抑制性接头电位)以及伴有或不伴有锋电位的延迟去极化(延迟兴奋性接头电位)。
用河豚毒素(5×10⁻⁶克/毫升)处理可完全阻断这三种不同的电位变化,用阿托品(5×10⁻⁵克/毫升)处理可阻断初始和晚期兴奋性接头电位。
研究了环行肌细胞中抑制性神经的分布。结果表明,抑制性神经起源于位于结肠带下方的奥尔巴赫丛,神经分支沿环行肌细胞从一条结肠带延伸至下一条结肠带的整个距离上分布,宽度约为3毫米。
抑制性神经兴奋的平均传导速度为16.0厘米/秒。浓度为5×10⁻⁶克/毫升的六甲铵可使环行肌膜去极化,降低锋电位的上升和下降速率,但不阻断抑制性接头电位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