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es J A
J Physiol. 1972 Dec;227(3):815-38. doi: 10.1113/jphysiol.1972.sp010060.
将分离的蛙视网膜安装在阻抗室中,并在其玻璃体表面进行灌流。
使用频率范围为1 - 300 kHz的交流电从视网膜的一个表面传导至另一个表面,测量阻抗实部(ΔR)以及虚部的变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低于约100 kHz的频率下测量到的对闪光的响应是阻抗实部的降低(ΔR < 0)。
电极的几何形状使得该系统对光感受器外段层的阻抗变化特别敏感。已证实大部分ΔR确实在此处产生,并且它是由视杆光色素中的光吸收介导的。
当外段之间的通道收缩时,例如通过外段的渗透性肿胀,ΔR的幅度会增加。除了这种增加之外,在大多数获得可用测量值的实验中,记录开始后还观察到进一步的增加。
在这样的视网膜中,当在3 - 32 kHz范围内的频率下测量时,ΔR的幅度最大,最大变化约为静息值的0.1%。使约1%的色素漂白的闪光足以产生这种情况。ΔR在闪光后1毫秒内(在15℃)明显出现;它在0.5 - 4秒内达到最大值,然后回到基线。
ΔR的主要成分归因于外段之间空间电阻的降低。此外,在其他某个部位,可能是表面膜,出现了电阻增加。这些成分中的第一个成分的起始比第二个成分略快,并且两者的出现与灌流液中的主要阳离子是钠还是钾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