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child M, Neal M J
Br J Pharmacol. 1973 Mar;47(3):529-42. doi: 10.1111/j.1476-5381.1973.tb08184.x.
已对分离出的大鼠视网膜对(3)H-γ-氨基丁酸(GABA)的积累情况进行了测定。
当视网膜在含有(3)H-GABA的培养基中于37℃孵育时,孵育30分钟后组织与培养基的比例达到约25:1。
在37℃孵育40分钟后,组织中几乎所有(98%)的放射性都以未改变的(3)H-GABA形式存在。
负责(3)H-GABA摄取的过程表现出许多主动摄取系统的特性:它对温度敏感,需要外部培养基中存在钠离子,受缺氧、二硝基苯酚和哇巴因抑制,并表现出饱和动力学。
GABA的估计Km值为4.0×10(-5)M,V(max)为0.167(微摩尔/分钟)/克视网膜。
(3)H-GABA的摄取不受大量摩尔过量的甘氨酸、L-谷氨酸、L-天冬氨酸、L-丙氨酸、L-脯氨酸或L-组氨酸的影响,但受DL-γ-氨基-β-羟基丁酸、β-胍基丙酸和L-2,4-二氨基丁酸抑制。
视网膜能够实现GABA的大量净摄取,这表明组织对(3)H-GABA的积累不仅仅是由于与内源性GABA池的交换过程。
(3)H-GABA的摄取仅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中。因此,视网膜和大脑皮层迅速积累放射性,但角膜切片、眼球后壁和肝脏的组织与培养基比例约为1。
置于新鲜培养基中的视网膜放射性迅速外流,60分钟后,90%的放射性从组织中消失。释放到培养基中的放射性主要以(3)H-酸性和中性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当培养基中存在氨基氧乙酸抑制GABA的代谢时,在类似的60分钟孵育期间,组织中仅约10%的放射性消失,释放的放射性主要以未改变的(3)H-GABA形式存在。
1十条建议:如果这种氨基酸在视网膜的抑制性突触处释放,GABA摄取过程可能代表GABA失活的一种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