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ntal A S
J Physiol. 1969 Aug;203(3):511-32. doi: 10.1113/jphysiol.1969.sp008877.
通过记录传导速度在0.8至7米/秒之间的单个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的冲动,研究了麻醉猫中J型肺感受器(根据现有标准确定)的反应。
测量了将氟烷或乙醚注入肺与感受器末梢兴奋之间的实际潜伏期,以及循环停止前后的潜伏期,结果表明末梢位于靠近肺毛细血管的间质组织中。主要出于这个原因,“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即J型感受器)这一术语已被优先用于这些末梢,而不是迄今使用的“K型放气感受器”这一术语。
通过短时间阻断主动脉或左房室连接处产生的肺充血刺激末梢。注射四氧嘧啶(150毫克/千克)或向吸入空气中添加氯气后发生肺充血时,末梢会受到明显刺激。这种兴奋与肺动脉压显著升高和肺水肿的发生有关。然而,兴奋的实际开始发生在压力升高后的一段时间,实际上它与肺顺应性下降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大约10 - 20秒内平均放电频率(为了考虑相对不活动期)在10根纤维中为7.5次冲动/秒(范围为0.6 - 19次冲动/秒;标准差为6.3)。这是对末梢的强烈刺激,因此这样产生的充血被视为对末梢的严重刺激。
兴奋模式是可变的。在一些纤维中,活动由周期性的冲动爆发组成,这些冲动似乎在人工呼吸的呼气阶段有时在吸气阶段引发。这种周期性活动不是由于平滑肌收缩引起的,因为注射组胺(注入右心室)后末梢不会受到刺激,而组胺已知会刺激肺泡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中的平滑肌。
据推测,末梢的实际刺激是肺毛细血管压力升高导致的间质压力或容积增加。已收集到证据表明,在肌肉运动期间后者会升高;这种升高必定会刺激末梢。因此据推测,刺激末梢应会引起肢体肌肉的反射性抑制(以终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