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on S B, Cohen I S, van der Kloot W
J Physiol. 1983 Apr;337:735-51. doi: 10.1113/jphysiol.1983.sp014652.
在低钙任氏液中,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失败率法测定了蛙坐骨神经 - 缝匠肌标本中受刺激神经末梢的量子释放量。向任氏液中添加蔗糖以增加张力或添加乙醇可增加微小终板电位(m.e.p.p.)频率以及终板电位(e.p.p.)幅度。早期报告表明,张力增加并不会增加诱发的量子释放。
据报道,伴刀豆球蛋白A可阻断因任氏液张力增加而导致的m.e.p.p.频率增加(戈里奥和毛罗,1979年)。这一效应得到了证实。经凝集素处理的标本在张力增加时也未表现出诱发量子释放的增加。
提出了一个模型,其中自发和诱发的量子释放均取决于细胞内[Ca(2+)]的某种幂次。该模型预测,m.e.p.p.频率的升高将伴随着受刺激神经末梢量子释放量的增加。log(诱发量子释放量)与log(Ca(2+))之间关系的最大斜率将小于真实幂次。理论分析表明,当真实幂次趋近于无穷大时,最大斜率将略高于4。在蛙神经肌肉接头处实验中通常发现的斜率值也约为4。
该模型与实验数据不符。观察到的诱发量子释放增加高于根据自发释放增加所预测的值。对于这种差异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增加m.e.p.p.频率的处理可能也会增加Ca(2+)流入受刺激的末梢。然而,我们更倾向于这样的解释,即存在一部分自发释放与末梢中的[Ca(2+)]无关;如果这是真的,该模型或许可以解释这些数据。
该模型可以解释各种令人困惑的实验观察结果,包括:(a)高渗溶液和二胺对log(诱发量子释放量)与log(Ca(2+))之间关系斜率的降低作用;(b)在甲壳类神经肌肉接头处观察到的接近1的斜率;(c)肉毒杆菌毒素处理导致的斜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