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 W A
J Physiol. 1982 May;326:385-400. doi: 10.1113/jphysiol.1982.sp014200.
采用细胞内记录技术,在小鼠肛门尾骨肌中研究了对离子电泳施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对场刺激的膜电位反应。
离子电泳施加去甲肾上腺素会产生电荷依赖性去极化,在室温下其总持续时间为1 - 2秒,其特征是离子电泳脉冲开始与去极化开始之间存在延迟(称为反应潜伏期)。有时,即使看起来去甲肾上腺素已成功射出,因为可以看到小的局部收缩,但去甲肾上腺素的离子电泳并未使肌肉去极化。
这些去极化的特征不受河豚毒素(10⁻⁷ M)影响,当离子电泳移液管中含有2 M - NaCl而非去甲肾上腺素时,无法重现这种去极化。此外,去甲肾上腺素仍能使失神经肌肉产生去极化,因此得出结论,这些反应是由离子电泳微量移液管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而非来自内在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
对有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场刺激通常会诱发兴奋性接头电位(e.j.p.s),但有时会观察到抑制性接头电位(i.j.p.s)或e.j.p.s和i.j.p.s的混合。e.j.p.s的时间进程比离子电泳去极化的时间进程略长,这是由离子电泳诱导反应的潜伏期较短所致。
神经诱发的e.j.p.s和离子电泳诱导的去极化的药理学相似,因为这两种类型的反应都被α₁ -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和哌唑嗪)拮抗,但不受β - 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的影响。很可能内在神经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离子电泳微量移液管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相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
离子电泳施加去甲肾上腺素产生的去极化的潜伏期以及在较小程度上的上升时间对浴液温度变化高度敏感(Q₁₀ > 2),而半衰期对温度变化相对不敏感(Q₁₀约为1.5)。此外,用可卡因(2×10⁻⁶ M)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摄取机制或用α -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不会改变去极化的潜伏期。因此,反应的潜伏期似乎是去甲肾上腺素 - 受体相互作用的特性,而非由去甲肾上腺素扩散等其他现象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