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ns E F, Klinke R
J Physiol. 1982 Oct;331:409-27. doi: 10.1113/jphysiol.1982.sp014379.
在通过局部和全身应用速尿对耳蜗进行短期和长期中毒期间,测定了麻醉猫单根耳蜗纤维的调谐特性和自发放电率。
通过动脉内给予速尿,低频阈值急剧调谐的“尖端”段的频率阈值(“调谐”)曲线短期可逆性升高高达40分贝,而调谐曲线低频“尾部”段的阈值无实质性变化。这些变化部分可在自发放电活动无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完全可在最大诱发活动无变化的情况下发生。在所检查的所有纤维中均观察到这些效应,其特征频率范围为3.5至31千赫。
以0.9毫摩尔浓度的速尿进行耳蜗内给药产生了类似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不可逆。
这些变化与耳蜗总动作电位幅度的降低相关。然而,耳蜗微音器电位要么未改变,要么仅略有降低。
在耳蜗的长期速尿中毒中,除了具有正常调谐的纤维外,还发现了具有异常反应特性的纤维。前者表现为低阈值尖端段的兴奋性降低,或尖端段在兴奋性和阈值方面均减弱。
得出的结论是,速尿对耳蜗纤维调谐曲线尖端段的选择性作用为耳蜗中生理上易受损的“第二滤波器”提供了进一步证据。速尿对低阈值尖端段的选择性影响支持了这样一种假说,即正常的调谐曲线是由两个基本独立的过程产生的:一个易受损、低阈值且调谐尖锐,另一个不易受损,但高阈值且调谐更宽。
用一种已知会导致人类听力可逆性损害的药物所获得的这些发现,为以下假说提供了直接的生理学证据,即在耳蜗源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耳蜗神经纤维的频率选择性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