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ment of Chemical Pathology, King's College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Denmark Hill, London SE5 8RX, U.K.
Biochem J. 1973 Jun;134(2):387-98. doi: 10.1042/bj1340387.
为了研究核糖体功能在调节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我们研究了自由进食和 overnight 饥饿的小鼠肝脏中核糖体颗粒的活性、分布和功能状态。
在掺入放射性亮氨酸后,分析了不同大小多核糖体之间的蛋白质合成活性分布,并且在掺入乳清酸后,分析了核糖体作为天然亚基、单体和多核糖体的定量分布。用 [(3)H]或 [(14)C]标记的前体分别给予进食和饥饿的小鼠,以便将两组动物的肝脏一起处理。
前一个实验表明,饥饿对多核糖体沉淀模式中蛋白质合成活性的分布影响不大,尽管后一个实验表明,以单体形式存在的核糖体比例从 9.5%增加到 15.2%,而以多核糖体形式存在的核糖体比例从 81.4%减少到 75.6%。饥饿对天然亚基的比例几乎没有影响,在进食和饥饿的小鼠中,天然亚基分别占核糖体的 9.1%和 9.2%。
单体核糖体部分被分离,并进行离子条件处理,该条件选择性地使单个核糖体解离。饥饿使从多核糖体中解离的单体比例从 59%增加到 72%,因此,在饥饿动物肝脏中积累的单体是单个核糖体,而不是多核糖体降解产生的单核糖体。
通过测量放射性标记乳清酸后不同时间天然亚基、单体和多核糖体的特异性放射性,研究了新形成的核糖体颗粒的命运。饥饿似乎不会影响新形成的颗粒与多核糖体之间的平衡,两组小鼠的多核糖体放射性在 4 小时后达到天然亚基放射性的约 90%。单体的放射性标记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尤其是在饥饿后。在 4 小时时,喂食和饥饿的小鼠中单体的放射性分别为天然亚基的 64%和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