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si-Bernardi L, Roughton F J
J Physiol. 1967 Mar;189(1):1-29. doi: 10.1113/jphysiol.1967.sp008152.
当与生理压力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时,人脱氧血红蛋白(Hb)溶液和氧合血红蛋白(O₂Hb)溶液之间的pH差值(ΔpH)(通过实验得出)比之前设想的要小得多。
这个较小的ΔpH与怀曼(1948年)的理论计算结果相矛盾,在其理论计算中没有考虑氨基甲酸盐化合物对血红蛋白中和碱量的特定影响。其他先前的权威也忽略了这个因素,而当适当地考虑这个因素时,氨基甲酸盐化合物在二氧化碳运输中的作用实际上恢复到了弗格森和劳顿(1934a,b)之前估计的水平。
在给定的pH和P(CO₂) 条件下,Hb溶液比O₂Hb溶液结合更多的CO₂,这种差异随pH升高而增加。这一结果进一步且似乎具有决定性地证明,血液中除HCO₃⁻之外的结合CO₂(即x结合CO₂)是与氧相关的。
根据血红蛋白溶液的亨德森 - 哈塞尔巴尔赫方程的修正形式[公式:见原文]。pK₁′在Hb溶液和O₂Hb溶液中的值相同,从第3点的数据可知,在37℃时其值为6.15。
在给定pH下,迄今一直认为O₂Hb和Hb滴定曲线之间的差异(ΔX)在有CO₂存在时与无CO₂存在时相同。然而,我们的实验表明,在有CO₂存在时ΔX较小,并且在pH > 7.5时甚至可能改变符号。根据本文提出的理论,这种矛盾的效应无论如何至少在半定量上可以通过氨基甲酸盐化合物对缓冲能力的影响来解释。
结果表明,生理条件下血红蛋白溶液的缓冲能力(dB/dpH)比之前估计的大20 - 30%,这也与新理论相符。
在血红蛋白溶液(或血液)中总CO₂与P(CO₂) 的关系图中,通常认为从原点辐射出的直线上的点是等pH点。然而,我们的数据表明,在pH范围7.2 - 7.4内通过实验点绘制的等pH线,当延伸为直线时,不会经过原点,而是在P(CO₂) 轴右侧显著截距。
计算表明,在pH 7.2 - 7.4和37℃时,血红蛋白溶液中大部分x结合CO₂可以由氨基甲酰结合CO₂来解释,而无需假定在该范围内存在大量其他形式(即y结合CO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