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ynn I M, Karlish S J
Physiologic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CB2 3EG.
J Physiol. 1976 Apr;256(2):465-96. doi: 10.1113/jphysiol.1976.sp011333.
已开发出一种方法,可在重新封闭的红细胞血影内再生具有恒定比活的[γ(32)P]ATP,并测量其水解情况。该方法可用于跟踪低至1μM浓度的ATP的水解,且跟踪时间足够长,以使这些极低浓度的ATP周转数百次。
使用该方法我们已能够表明,当重新封闭的红细胞血影在无(Na + K)的介质中孵育时,由钠泵引起的钠的“非偶联”外排与ATP的水解相关。化学计量大约是每水解一分子ATP排出2 - 3个钠离子。
作为细胞内ATP浓度函数的ATP水解和钠外排的测量表明,非偶联的钠外排及其相关的ATP水解在细胞内ATP浓度约为1μM时达到饱和。
在含钾介质中孵育的重新封闭的血影中,作为ATP浓度函数的ATP水解测量给出了一条复杂的激活曲线,表明涉及高亲和力(K(m)约为1μM)和低亲和力(K(m)约为100μM)位点。
当含有约1μM - ATP的重新封闭的血影在无钠或高钠介质中孵育时,向介质中添加钾会降低哇巴因敏感的ATP水解速率。
在无钾胆碱介质中孵育的重新封闭的血影中,哇巴因敏感的ATP水解在低浓度外部钠(K(i) < 1 mM)时受到抑制,但随着外部钠浓度进一步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会逆转。
结果表明,非偶联的钠外排可被视为与钠 - ATP酶活性相关的转运模式,正如钠 - 钾交换是与(Na + K) - ATP酶活性相关的转运模式一样。讨论了非偶联的钠外排与钠 - ATP酶活性之间以及钠 - 钾交换与(Na + K) - ATP酶活性之间差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