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 Geological Survey, Patuxent Wildlife Research Center, 12100 Beech Forest Rd, Laurel, MD 20708, USAUS Geological Survey, Western Ec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San Diego Field Station, 4165 Spruance Road, Suite 200, San Diego, CA 92101, USA.
J Anim Ecol. 2012 Nov;81(6):1288-1297. doi: 10.1111/j.1365-2656.2012.02001.x. Epub 2012 Jun 15.
生态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对决定物种出现和共存模式的过程感兴趣。许多现有的经验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存在潜在的不足,包括依赖于单点出现模式、未能正确考虑不完全检测以及将环境视为静态变量。
我们使用动态站点占有率模型拟合从重复访问中收集的检测和未检测数据,该模型同时考虑了焦点猎物物种、其捕食者及其栖息地的时间动态。我们的目标是确定干扰和物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濒危蟾蜍和最近引入的非本地捕食者在溪流繁殖栖息地中的共存概率。为此,我们确定了替代过程对系统共存频率的影响的统计支持。
我们在两个流域的溪流段收集了出现数据,其中一个流域的溪流主要是短暂的,另一个流域则以常年溪流为主。蟾蜍与非本地捕食者的共存概率与干扰频率有关,在短暂的流域中共存概率较低,而在常年的流域中共存概率较高。这是因为一旦捕食者在一个地点建立了种群,除非该地点干涸,否则它们很少会从该地点消失。一旦干涸的地点再次变得适宜,蟾蜍就会比捕食者更快地在这些地点定居,从而形成一段无捕食者的空间。
我们将这种动态归因于一种存储效应,即在干旱期间蟾蜍在溪流环境之外生存,当它们再次变得适宜时,它们会迅速占领这些地点。我们的结果支持了即使在高度连通的溪流网络中,时间干扰也可以构建繁殖两栖动物遇到非本地捕食者的频率。
动态多状态占有率模型是严格检验物种间和物种-栖息地相互作用假说的有力工具。与以前基于占有率静态模式推断动态过程的方法相比,我们采用的方法允许直接估计决定物种-物种和物种-栖息地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