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illiam J P, Tamarind D L
J Physiol. 1973 Dec;235(2):317-31. doi: 10.1113/jphysiol.1973.sp010389.
“局部囊泡群”,即位于与突触前膜相邻的0.25微米宽区域内的突触囊泡群,以“每平方微米囊泡数”表示,已在体外培养1小时的大鼠颈上神经节中进行了估计。在体外培养期的最后几分钟,神经节要么未受刺激,要么接受强直刺激。
接受相同处理的神经节组中,突触处的各个局部囊泡群呈现出近似正态的频率分布。
刺激技术不允许在强直刺激期间固定,但在持续长达10分钟的10赫兹强直刺激后几秒钟固定的神经节中,平均局部囊泡群显著高于未刺激对照值124.0±标准误3.2(P<0.001)。在10赫兹下3分钟强直刺激后几秒钟固定的神经节,平均局部囊泡群为155.7±标准误5.7,强直刺激后1分钟时略升至165.0±标准误4.3,2分钟时为163.1±标准误5.2,此后平均局部囊泡群缓慢下降,在强直刺激后10至20分钟达到对照水平。
根据囊泡假说,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强直后增强可能源于囊泡在释放区域周围更紧密的聚集,导致分数释放增加。有人提出刺激通过促进囊泡动员而非改变突触前终末的大小或形状来增加局部囊泡群。“动员剂”可能是细胞内钙离子。
这些结果似乎与其他研究者在实验条件和计数囊泡的区域具有可比性时的结果一致。
考虑了不涉及囊泡假说的对这些发现的其他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