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ger B E, Nicoll R A
J Physiol. 1982 Jul;328:105-23. doi: 10.1113/jphysiol.1982.sp014255.
大鼠海马脑片制备中CA1锥体神经元的细胞内记录已被用于研究参与海马突触抑制的神经通路。
当在单个锥体神经元中进行直接比较时,发现在正常记录条件下,向辐射层施加的顺向刺激在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s)方面比逆向刺激更有效。
正常条件下的顺向i.p.s.p.s似乎是复杂的多相事件,而逆向i.p.s.p.s相对简单。顺向i.p.s.p.涉及GABA介导的树突成分和非GABA介导的成分,两者均不会被逆向刺激激活。
巴比妥类药物诱导顺向反应的晚期去极化阶段,即“去极化i.p.s.p.”,其由GABA介导。去极化i.p.s.p.不是由逆向刺激产生的。
向体部或顶端树突区域注射河豚毒素和甲磺酸荷包牡丹碱表明,去极化i.p.s.p.是由树突区域神经元释放的GABA作用于锥体神经元树突产生的。
去极化i.p.s.p.强烈依赖温度,随着脑片从37℃冷却至22℃,其幅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顺向刺激在原层和辐射层均可产生去极化i.p.s.p.s。在每种情况下,去极化i.p.s.p.s似乎局限于受刺激区域的树突。
我们得出结论,在巴比妥类药物存在下明显的去极化i.p.s.p.是由与正常条件下产生超极化树突i.p.s.p.s相同的GABA突触释放引起的。
顺向和逆向刺激之间的大量比较表明,树突i.p.s.p.s由前馈通路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