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sch Arztebl IntPMID:40560421
摘要:背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较为常见的单基因疾病之一,但德国缺乏基于人群的基因确诊FH(genFH)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关联的数据。 方法:在汉堡市健康研究(注册编号:ClinicalTrials.gov,NCT03934957)中,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检测了五个与FH相关的基因的致病突变,并与经降脂药物校正后的LDL-C水平进行比较。严重高胆固醇血症定义为LDL-C水平达到或高于190mg/dL。 结果:共有7373名成年参与者(49.1%为女性;平均年龄62岁),其中23人患有FH,患病率为0.31%(95%置信区间[CI]:[0.21;0.47]),或患病率比为1:321[1:213;1:476]。所有genFH病例均由LDLR基因突变引起。genFH病例经治疗调整后的平均LDL-C水平(191mg/dL)高于无genFH者(128mg/dL;p<0.001)。11名genFH参与者患有严重高胆固醇血症。在7253名无genFH的参与者中,465人患有严重高胆固醇血症。严重高胆固醇血症参与者中只有2.3%(n = 11)患有genFH。如果选择LDL-C阈值≥190mg/dL,需要对43人进行基因检测以识别1例genFH病例;≥160mg/dL时为98人;≥130mg/dL时为175人。 结论:在这项德国研究中,genFH的患病率为0.31%,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由于在我们成年队列中被确定为患有genFH的人中只有一半患有严重高胆固醇血症,基于人群的基因筛查的益处似乎值得怀疑。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69
摘要:背景:尽管在不孕夫妇中使用受精-胚胎移植(ET)技术取得了进展,但ET后的反复植入失败(RIF)仍然是影响女性的一个主要问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目的:调查心理负担(焦虑和抑郁),并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ERT)对冻融ET后发生RIF的患者的临床益处。 方法: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了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辅助生殖治疗后发生RIF的371例患者。通过标准化问卷系统收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数据。心理评估采用经过验证的工具:用于抑郁评估的自评抑郁量表和用于焦虑评估的自评焦虑量表。参与者按心理状态(焦虑/非焦虑和抑郁/非抑郁)分层,以分析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根据ERT的实施情况,将队列进一步分为ERT组和非ERT组,以比较分析它们的临床结局。此外,将他们分为临床妊娠组和非临床妊娠组,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确定影响临床妊娠的因素。与非ERT组相比,接受ERT引导ET的226例患者临床妊娠率更高,移植日子宫内膜更厚,移植胚胎数量更少,流产率更低。 结果:该研究发现存在严重的心理负担,焦虑患病率为55.0%(自评焦虑量表平均得分,50.89±9.34),抑郁患病率为61.2%(自评抑郁量表平均得分,55.55±9.48)。多因素分析确定家庭年收入>10万元是预防焦虑和抑郁的保护因素,而高龄产妇(>35岁)和多次植入失败(≥3次)是危险因素。此外,焦虑的特定危险因素包括不孕治疗时间延长(>5年)和配偶为独生子女。至于抑郁的特定风险,慢性不孕(>3年)和较高的教育程度(大专/本科学历或更高)是关键决定因素,而城市居住是一个保护因素。年龄>35岁是RIF患者临床妊娠的危险因素,而囊胚期ET、移植胚胎数量增加和子宫内膜增厚是保护因素。 结论:发生RIF的患者特别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高龄产妇和多次植入失败是显著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实施积极且基于证据的干预措施,以减轻这些心理负担。对于发生RIF的患者,ERT引导的ET显示出改善辅助生殖结局的巨大潜力。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44
摘要:背景:童年创伤和父母的社会化教养被假定为处于心理风险状态(ARMS)的环境因素。父母的社会化教养是指父母通过提供指导和保护来塑造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虽然创伤对ARMS的影响已在理论上得到阐述,但其在青少年期的临床意义尚未完全阐明,且尚未建立养育方式的解释模型。 目的:考虑父母社会化教养的影响,研究创伤经历在普通青少年群体出现ARMS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对697名11至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在此期间发放了几份评估童年创伤、精神病症状和养育方式的问卷。样本被分为对照组、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 结果:约2.8%(n = 19)的青少年呈现出ARMS,童年创伤的存在与ARMS风险增加相关。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中虐待行为的发生率更高。关于父母的社会化教养,确定基于更多情感交流的家庭社会化教养方式可降低出现ARMS的概率。最后,使用PROCESS模型1(基于回归的路径分析,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表明情感和交流水平较低可能介导青少年童年创伤与ARMS之间的关系。 结论:这些结果凸显了早期发现创伤对预防ARMS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化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43
摘要:多种肝脏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尤其是肝性脑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损伤、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其潜在的致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氧化应激、炎症级联反应、线粒体损伤和免疫稳态紊乱。肝性脑病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情绪紊乱和精神运动功能障碍,通过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和神经递质失衡等机制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在这些情况下起着关键的抗氧化防御作用。Nrf2调节保护酶的表达,而HO-1则通过血红素降解产物发挥抗炎、抗凋亡和抗纤维化作用。天然草药单体作为Nrf2激活剂具有低毒性、多靶点作用和广泛传统应用的优势。各种草药单体对不同的肝脏疾病具有特定作用:在脂肪肝中,黄芩苷可减轻脂质积累和炎症;在酒精性肝病中,姜黄素可增强Nrf2活性,减少氧化损伤;在药物性肝损伤中,二氢杨梅素可减轻氧化应激;在病毒性肝炎中,穿心莲内酯可抑制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在肝纤维化中,多种化合物可抑制星状细胞活化。这些天然化合物通过调节Nrf2/HO-1途径同时减轻肝功能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不过临床应用仍面临生物利用度低等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48
摘要:帕金森病患者除了有典型的运动症状外,还常出现各种心理症状,包括抑郁、焦虑、认知障碍、冲动控制障碍和精神病性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比运动症状更大的疾病负担。本综述聚焦于经颅磁刺激(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节技术在帕金森病心理症状治疗中的应用进展。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相关的抑郁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前额叶-纹状体多巴胺通路以及促进神经可塑性有关。对于焦虑症状,连续theta爆发刺激已显示出在间接调节杏仁核和海马区方面的潜力。对于认知障碍,应用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的高频rTMS可改善执行功能缺陷,而双侧协同刺激方案有助于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功能。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冲动控制障碍,应用于眶额皮质的抑制性刺激可减轻病理性赌博和强迫行为。在睡眠障碍方面,TMS在调节昼夜节律和改善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方面也显示出潜在疗效。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样本量小、刺激方案不规范以及长期疗效评估不足等局限性。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集中在优化刺激参数、探索个性化治疗方案、整合多模态成像评估以及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阐明TMS在帕金森病心理症状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这种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综合管理提供新方法。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5
摘要:本文总结了对RNA结合蛋白(RBPs)认识的最新进展,重点关注其在运动诱导的mRNA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对精神分裂症(SZ)的影响。RBPs是mRNA稳定性、剪接、转运、翻译和降解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序列和结构特异性结合直接影响基因表达。在神经系统中,RBPs维持突触可塑性、神经发育和神经元稳态。新出现的证据表明,运动可调节RBPs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影响mRNA翻译和神经递质信号传导,这可能是运动对脑功能产生有益影响的基础。在SZ中已发现特定RBPs的失调,这表明它们与突触传递中断、可塑性受损和神经炎症有关。参与记忆和情绪调节的RBPs在SZ患者中表现出明显的功能障碍。一些RBPs已被提议作为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此外,通过运动等药理学或行为干预对RBPs进行治疗性调节,可能通过靶向转录后基因调控来恢复神经元功能。运动作为RBP表达的非侵入性调节剂,有望成为SZ治疗的辅助策略,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对RBP介导的途径进行进一步研究可能为SZ病理生理学提供新的见解,并为靶向干预措施的开发提供依据。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66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对全球健康有重大影响。尽管目前的药物治疗选择具有无可争议的相关性,但人们对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天然药物仍持续感兴趣。多酚是一类植物源天然化合物,因其可能具有的神经保护和抗抑郁特性而受到关注。在本综述中,我们旨在阐述多酚调节炎症、神经发生、氧化应激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复杂机制。食用富含多酚的饮食正在成为一种支持大脑健康的非侵入性、天然且经济高效的方法,对抑郁症状可能有影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有前景的结果,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才能就多酚的药用潜力得出确凿结论。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60
摘要: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48.9%的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存在轻度行为障碍(MBI)。MBI是老年人中的一种神经行为综合征,是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密切相关,为早期MCI提供了新的诊断和干预途径。为了总结与MBI相关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及其涉及神经炎症、tau病理和氧化应激的潜在机制的证据,对2015年至2024年发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MBI与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变化密切相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丝轻链等神经炎症标志物表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回路破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与冲动控制障碍评分相关。几丁质酶-3样蛋白1是血脑屏障完整性的标志物,会加剧神经炎症,并与抑郁症状和海马萎缩有关。血液中磷酸化tau蛋白水平升高与脑tau沉积相关,增加了MBI的风险并损害认知。氧化应激标志物会损伤神经元并破坏神经传递,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同时改变会显著增加MBI的风险。MBI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为早期MCI提供了新的诊断和干预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规范MBI评估,进行纵向研究,探索生物标志物与MBI的关系,调查心理社会影响,并开发先进的检测方法。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0
摘要:背景:氯氮平是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金标准,但由于氯氮平诱发心肌炎(CIM)等风险,其使用不足。非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和不一致的影像学检查,以及与氯氮平诱发肺炎(CIP)的显著重叠导致误诊和过早停药。 目的:开发一种CIM诊断算法,以提高准确性,与CIP相鉴别,并指导安全的氯氮平重新用药。 方法:根据PRISMA指南对119项PubMed研究(发表于1990年至2025年4月之间)进行系统评价。该评价分析了CIM诊断和重新用药结果,重点关注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检查以及与心脏病学的协作。 结果:CIM诊断依赖肌钙蛋白和C反应蛋白;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应用不一致,心脏磁共振成像(CMR)使用不足。136例病例中,64.7%至68.9%的重新用药成功,2.9%导致致命结果。高达65%的疑似CIM病例缺乏确诊。拟议的方案整合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以排除肺炎,并使用CMR确诊CIM,超声心动图作为替代方法。 结论:涉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MR和心脏病学多学科协作的方案可改善CIM诊断。缓慢滴定可预防CIM;对CIP调整剂量,对确诊的CIM停药。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1
摘要:背景:身体活动(PA)是儿童和青少年神经认知与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迅速融合,技术增强型身体活动(TEPA)干预已成为促进心理和认知健康的有前景的工具。然而,各种TEPA模式(如虚拟现实(VR)、移动应用程序和生物反馈系统)的有效性仍不明确。先前的研究结果在系统评价中较为零散,方法也不一致。本综合评价旨在综合当前证据,评估特定的TEPA模式是否产生不同的益处。我们假设具有沉浸式和自我调节功能的TEPA干预在执行功能(EF)、认知功能(CF)和心理健康(MH)方面比被动或最低限度互动形式能带来更大的改善。 目的:确定TEPA干预及其特定模式特征对儿童和青少年的EF、CF和MH结果的影响。 方法:根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项目2020》指南,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截至2025年3月,检索了五个数据库(PubMed、科学网、EMBASE、EBSCOhost和Cochrane图书馆)。符合条件的评价包括年龄≤18岁的参与者,评估了TEPA干预,并报告了EF、CF或MH结果。使用《系统评价评估测量工具2》评估方法学质量。数据综合按干预模式分层,使用I²统计量评估异质性。 结果:共纳入11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使用VR(2/2)、基于游戏的形式(2/2)、生物反馈(2/2)和多成分项目(1/1)的干预显示出EF和MH改善的一致证据(,EF:6.92±3.86对3.61±1.67,P<0.001)。基于应用程序的干预(3/3)显示出混合或适度的效果,而基于增强现实的形式显示出有限的疗效。MH结果改善最为频繁(9/11项评价),其次是EF(6/11项评价)和CF(5/11项评价)。各模式的异质性从中度到高度不等(I²=42%-78%)。 结论:TEPA显著改善青少年的MH,并选择性地增强其执行功能和CF。沉浸式、交互式和生物反馈驱动的模式特别有效。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70
摘要:背景:中国居民中非传染性慢性病(NCDs)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一直在上升,心理健康已成为疾病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挑战。 目的:研究抑郁、焦虑症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确定中国非传染性慢性病患者群体中的关键因素。 方法:来自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的数据被用于对6182名非传染性慢性病患者进行的横断面调查。本研究测量了抑郁和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主观指标。采用网络分析方法进行数据评估。 结果:网络分析表明,几个核心因素(媒体接触、家庭健康、网络使用问题、健康状况欠佳、亲密关系暴力、疲倦或精力不足、紧张/焦虑/烦躁不安)和桥梁因素(媒体接触、网络使用问题、亲密伴侣暴力、健康素养、健康状况欠佳)显著影响了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共现和相互联系。此外,性别、民族、居住地和生活状况对整体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抑郁和焦虑在中国非传染性慢性病患者群体中普遍存在。有效的干预措施应侧重于管理关键症状、促进正确使用媒体获取健康信息以及培养更健康的家庭关系。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4
摘要:背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焦虑、抑郁、易怒甚至恐惧可能会阻碍康复,影响治疗效果,妨碍功能恢复。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焦虑、抑郁、心理一致感(SOC)与创伤后成长(PTG)之间的相关性,以改善临床管理策略和治疗效果。 方法:本研究精心选取了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在东营市人民医院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211例患者。分别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的焦虑和抑郁分量表评估这些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使用包含可理解性、可管理性和有意义性三个关键维度的13项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评估心理一致感。采用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量表(CPTGI)评估创伤后成长,该量表涵盖个人力量、对生活的欣赏、与他人的关系、新的可能性和精神变化五个不同维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细致分析HADS焦虑、HADS抑郁、SOC-13和CPTGI之间的关联。此外,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因素。 结果:收集的数据显示,211例患者中分别有67.30%和60.66%经历了焦虑和抑郁,总体焦虑水平为轻度至中度,抑郁水平为轻度。SOC-13量表的平均得分为55.73±8.81分,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普遍较低。CPTGI量表的平均得分为54.93±9.92分,表明创伤后成长水平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HADS焦虑和HADS抑郁得分均与CPTGI显著负相关,而SOC-13得分与CPTGI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合并症(比值比[OR]=2.747,P=0.003)、家庭月收入(OR=3.292,P<0.001)和运动习惯(OR=4.651,P<0.001)是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与创伤后成长显著负相关,而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成长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此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康复过程,从而可能为临床实践和心理干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63
摘要:背景:工作记忆是一种基本的认知功能,对各种认知任务的表现有重大影响。广泛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θ振荡(4 - 8赫兹)在支持工作记忆操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θ波段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通过直接调节这些基本神经振荡,为增强工作记忆提供了一种潜在机制。然而,目前的实证证据表明,不同研究中观察到的θ - tACS效应存在很大差异。 目的:进行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评估θ - tA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表现的影响。 方法:截至2025年3月10日,在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上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使用Hedges' d计算效应量,并给出95%置信区间(CIs),对所有纳入研究以及不同的工作记忆范式(n - 回溯和延迟匹配样本(DMTS)任务)分别进行荟萃分析,以检验潜在的任务特异性效应。进行亚组分析和荟萃回归以评估关键调节变量的影响。 结果:系统评价纳入了21项研究(67个效应量)。初始荟萃分析表明,θ - tACS适度改善了工作记忆(Hedges' d = 0.405,95%CI:0.212 - 0.598)。然而,在校正发表偏倚后,这种效应变得不显著(修剪填充调整后的Hedges' d = 0.082,95%CI: - 0.052至0.217)。任务特异性分析显示,n - 回溯任务有显著益处(Hedges' d = 0.463,95%CI:0.193 - 0.733),但DMTS任务没有(Hedges' d = 0.257,95%CI: - 0.186至0.553)。调节因素分析表明,n - 回溯任务的表现受刺激频率(p = 0.001)、并发状态(p = 0.014)、任务模态(p = 0.005)和持续时间(p = 0.013)影响,而DMTS任务仅受靶向刺激区域(p = 0.012)调节。 结论:θ - tACS可增强健康成年人的工作记忆,其效应受任务类型和方案参数调节,对认知增强和临床干预具有双重意义。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3
摘要:背景:难治性抑郁症(TRD)对临床治疗反应不佳。TRD患者对标准抗抑郁药反应不足。即使接受了全剂量且足够疗程的联合抗抑郁治疗,仍难以实现显著改善。目前,电休克治疗(ECT)仍然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一种临床有效方法。良好的麻醉方案可提高其临床疗效。积极探索高质量的麻醉方案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与依托咪酯麻醉对ECT治疗TRD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4年4月在中国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治疗的120例TRD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接受ECT治疗;联合组采用艾司氯胺酮与依托咪酯麻醉,而对照组采用依托咪酯麻醉。比较两组以下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外周毛细血管血氧饱和度(SpO);初始和最终阈值电量;以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5-羟色胺(5-HT)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比较神经功能、基本执行功能评分和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期间,联合组HR和MAP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S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ECT初始阈值电量和癫痫发作平均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联合组的最终阈值电量和总电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BDNF、NGF、5-HT和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随着ECT疗程数增加,两组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BRNAS)和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的测量与治疗研究共识认知量表(MCCB)评分均升高,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均降低。从第三次治疗疗程开始,联合组的BRNAS和MCCB评分高于对照组,而联合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分和河内塔测验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P>0.05)。 结论:TRD患者ECT治疗期间采用艾司氯胺酮与依托咪酯麻醉有助于在治疗过程中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改善抑郁症状,并增强神经功能和基本执行功能。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6
摘要:背景: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尤其是涉及下丘脑 - 垂体 - 甲状腺轴的功能障碍,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和进展中起关键作用。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T3(FT3)、甲状腺素(T4)和游离T4的改变与这一过程有关。尽管先前的研究已证实甲状腺功能与精神症状之间存在关联,但甲状腺激素水平如何随疾病持续时间变化仍未得到充分研究。 目的: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甲状腺激素与精神症状之间病程阶段特异性的关联。 方法:本横断面研究在中国自贡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纳入237例稳定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参与者根据病程分为三组:0 - 10年、10.1 - 20年和20年以上。采集外周血样本以测量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估精神症状。进行协变量调整的线性回归分析,以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各子量表得分之间的关系。 结果:甲状腺激素与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因病程而异。在病程为0 - 10年的患者中,T4[β = -0.848;95%置信区间(CI):-1.564至 -0.133;P = 0.021]和FT3(β = -2.483;95%CI:-4.693至 -0.273;P = 0.028)水平与总体精神病理学得分显著负相关。在病程为10.1 - 20年的患者中,只有TSH与总体精神病理学呈显著负相关(β = -1.429;95%CI:-2.348至 -0.509;P = 0.003)。在病程>20年的组中未发现显著相关性。 结论:甲状腺激素与精神症状之间的关联因精神分裂症病程而异(早期为T4/FT3;中期为TSH),这有助于制定阶段适应性模型和管理方案。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64
摘要:自杀倾向是一种受遗传、环境和表观遗传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目前用于评估自杀风险的工具并不充分,因此越来越需要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补充临床方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失调在精神疾病和自杀行为的病理生理学中起作用。表观遗传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节基因表达,并可能在环境应激源和(神经)炎症反应之间起桥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研究了自杀完成者和有自杀行为个体的外周和中枢炎症证据。接下来,我们回顾了各种关于自杀相关表观遗传改变的研究的现有知识。此外,我们评估早期生活逆境和慢性应激导致自杀易感性的机制,重点关注它们与表观遗传修饰和炎症途径的关联。我们还研究了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未来前景和局限性,以及针对免疫系统和表观遗传调控的治疗干预的可能性。尽管具有挑战性,但对自杀倾向中表观遗传和免疫改变的研究有望识别自杀风险亚型并推动个性化精神病学的发展。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9
摘要:背景:随着全球精神疾病发病率的上升,抑郁症已成为大学生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目的:调查中国青少年抑郁症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抑郁症的诊断预测因素,研究暴饮暴食、体育活动和身体不满意对大学生抑郁症的影响,并基于身体不满意确定抑郁症的诊断临界值。 方法:我们对中国南方的1286名大学生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分别使用体育活动量表-3、zung自评抑郁量表和荷兰饮食行为问卷评估体育活动水平、抑郁症状和暴饮暴食行为。实际体重指数(BMI)与理想BMI的绝对差值用于表示身体不满意程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来研究这些变量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的抑郁水平较高。体育活动、身体不满意和暴饮暴食行为与抑郁症显著相关。SEM显示身体不满意起中介作用。身体不满意得分1.73被确定为预测抑郁症的诊断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为70.0%,为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了依据。 结论:本研究表明身体不满意与抑郁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低水平的体育活动和暴饮暴食行为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因此,促进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和健康饮食习惯至关重要。此外,确定身体不满意的诊断阈值是一项新发现,对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未来进行纵向研究以进一步完善这一诊断标准。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45
摘要:本综述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全球高收入国家以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目前针对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参与度所采用的干预措施。治疗参与包括建立治疗伙伴关系,以满足患者的独特需求并应对挑战。这个多方面的过程需要敏感度、协作以及量身定制的方法来促进积极的结果。有效的治疗参与可降低复发和再次住院的几率,并帮助个体应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通过文献分析发现,个体、情境和环境因素会影响治疗参与度。社区护士在通过与患者互动并应用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来促进行为改变方面至关重要。应用解决问题、应对技巧以及策略来处理影响依从性的因素、动机性访谈和电话随访均产生了显著效果。社区环境中推荐的干预措施包括远程后续照护项目和家访,以解决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失访问题并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建议提供可及、无歧视、非强制性、非正式且适当的服务。这些干预措施可改善治疗参与度、药物依从性和治疗联盟,从而减轻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73
摘要:背景:在与终末期肾病相关的身体和社会功能逐渐衰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濒死预感,从而产生一系列称为预备性悲伤的哀悼前悲伤反应。晚期癌症患者预备性悲伤(PGAC)量表是中国血液透析患者中使用最广泛的预备性悲伤量表。 目的:验证PGAC量表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信效度。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东省和贵州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327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使用一般信息问卷和中文版PGAC进行评估。采用SPSS 25.0和Amos 24.0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收敛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估计。 结果:在修订后的中文版PGAC中,保留了涵盖27个项目的7个维度。CFA显示因素模型拟合良好(卡方自由度 = 2.056,标准化残差均方根 = 0.0479,近似误差均方根 = 0.0570,比较拟合指数 = 0.872,塔克-刘易斯指数 = 0.841,克伦巴赫α系数 = 0.931,组合信度 = 0.930,平均抽取方差 = 0.919)。项目的因素负荷范围为0.503 - 0.884。组合信度范围为0.664 - 0.914,平均抽取方差范围为0.366 - 0.747。该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945,各维度的克伦巴赫α系数范围为0.662 - 0.914。 结论:修订后的PGAC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有效测量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备性悲伤。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65
摘要:背景:慢性疼痛和抑郁症常同时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传统治疗方法分别针对这些病症,但综合心理认知护理提供了一种整体方法。通过结合认知行为策略和心理支持,它有助于改善应对机制,减轻痛苦,并提高受影响患者的整体幸福感。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认知护理对慢性疼痛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2年10月至202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1例慢性疼痛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观察组86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对照组接受标准治疗。观察组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标准治疗基础上,给予全程心理认知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期间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及护士满意度。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干预后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5)。SAS评分下降17.36%;SDS评分下降26.21%。VAS评分在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分别下降57.14%、63.43%和69.86%。SF-36评分指标分别提高13.29%、13.24%、20.77%和19.41%;PSQI评分下降54.66%。观察组护士满意度更高。 结论:综合心理认知护理干预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抑郁症状,同时增强其应对疾病的信心。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71
摘要:背景:焦虑、抑郁和术后疼痛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很常见,并且与功能预后受损和恢复延迟有关。 目的:调查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老年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探讨它们与术后疼痛的关联,并确定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受THA的111例老年患者。系统使用标准化心理评估工具,包括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和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以及用于疼痛量化的数字评定量表(NRS)。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SAS、SDS和NRS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这些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 结果:该队列表现出中度焦虑(SAS:44.23±9.03)、轻度抑郁(SDS:46.98±9.15)和中度术后疼痛(NRS:4.93±2.37)。有焦虑或抑郁的患者报告的NRS评分显著高于无这些情况的患者。观察到SAS和SDS评分之间以及它们各自与NR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病程、饮酒、糖尿病史和NRS评分与焦虑和抑郁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女性、病程≥2年、饮酒和NRS评分≥5是术后心理困扰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焦虑和抑郁与THA术后老年患者的疼痛密切相关。建议进行早期心理筛查和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病程≥2年、有饮酒史或NRS评分≥5的个体以及女性患者,以有效减轻他们的负面情绪状态并改善术后恢复。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7
摘要:背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能够对视网膜结构进行高分辨率、非侵入性成像。近期证据表明,视网膜层改变可能反映与精神分裂症(SZ)等精神疾病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目的:开发一种先进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对OCT图像进行分类,并使用视网膜生物标志物区分SZ患者与健康对照。 方法:通过整合分组自注意力机制、残差和倒置瓶颈模块以及用于特征细化的最终1×1卷积,设计了一种新型卷积神经网络Self-AttentionNeXt。该模型在从SZ患者收集的自定义OCT数据集和公开可用的OCT数据集(OCT2017)上进行训练和测试。 结果:Self-AttentionNeXt在收集的SZ OCT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达到97.0%,在公共OCT2017数据集上的准确率超过95%。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可视化证实了该模型对临床相关视网膜区域的关注,表明有效的特征定位。 结论:Self-AttentionNeXt有效地将受Transformer启发的注意力机制与卷积神经网络架构相结合,以支持使用OCT图像对SZ进行早期和准确的检测。这种方法为人工智能辅助的精神科诊断和临床决策支持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方向。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67
摘要:急诊科护士面临严重的职业压力,导致焦虑、抑郁和职业倦怠,这显著损害了他们的幸福感和患者护理质量。本叙述性综述探讨了基于正念减压疗法(MBSR)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作用。MBSR以不加评判的当下觉察为基础,通过培养适应性应对策略来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并减轻心理困扰。研究表明,它在降低焦虑、抑郁症状和情绪耗竭方面具有功效,同时还能改善工作场所的幸福感、同理心和工作满意度。从机制上讲,MBSR可改善内感受性觉察和自主神经平衡,心率变异性等生理指标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在长期疗效评估、个性化干预以及与多学科方法的整合方面仍存在差距。未来的研究应优先考虑在高压力临床环境中开展量身定制的生物标志物驱动项目、纵向研究以及可扩展的实施策略。本综述强调了MBSR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基于证据的工具在增强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和专业表现方面的潜力,倡导更广泛地采用并进一步完善其实际应用。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61
摘要:背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高度近视的常见治疗方法。然而,术前和术后的心理变化,尤其是焦虑和抑郁,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包括高度近视、青光眼、焦虑和抑郁在内的眼科疾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目的:评估有晶状体眼IO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4年6月至2024年12月在作者所在医院接受有晶状体眼IOL植入术的136例高度近视患者的数据。临床数据从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收集。比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数据。分别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36项简明健康调查评估焦虑、抑郁、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结果:136例患者中,女性占67.65%(n = 92),男性占32.35%(n = 44),平均年龄±标准差为28.02±5.72岁。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平均未矫正视力分别为1.83±0.24对数最小分辨角(MAR)和0.03±0.07对数MAR。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04±0.07对数MAR和0.01±0.02对数MAR。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 < 0.05)。此外,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治疗后36项简明健康调查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改善(P < 0.05)。 结论:有晶状体眼IOL植入术可显著降低高度近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本研究为治疗高度近视提供了新的思路。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58
摘要:A recent study of patient-centered perspectives by Zhao , published in the , identified key facilitators and barriers that influence insomnia patients' choic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offering insight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policy-making to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acupuncture therapy into comprehensive insomnia management. While acupuncture demonstrates unique advantages as a complementary medical approach, its broader adoption is hindered by complex 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This paper proposes a "dynamic balance model" encompassing the cultural, economic, and patient-provider trust dimensions, and emphasizes the need for synergistic optimization through cultural narrative transformati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digital empowerment.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facilitate the promotion of acupuncture for insomnia treatment and its global expansion.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46
摘要:BACKGROUND: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often show motor dysfunction, including slower gait and impaired handwriting. While gait and handwriting parameters are promising for MCI screening, their combined potential to distinguish MCI from cognitively normal adults is unclear. AIM: To assess gait and handwriting differences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screening MCI in older adults. METHODS: Ninety-five participants, including 34 with MCI and 61 cognitively normal controls, were assessed for gait using the GAITRite system and handwriting with a dot-matrix pen. Five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assess the discriminative power of gait and handwriting data for MCI screening.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gnitively normal group, the MCI group had slower gait velocity ( = -2.911, = 0.004), shorter stride and step lengths ( = -3.005, = 0.003; = 2.863, = 0.005), and longer cycle, standing, and double support times ( = -2.274, = 0.025; = -2.376, = 0.018; = -2.717, = 0.007). They also had reduced cadence ( = 2.060, = 0.042) and increased double support time variability ( = -2.614, = 0.009). In handwriting, the MCI group showed lower average pressure (all tasks: Z = -2.135, = 0.033) and decreased accuracy (graphic task: = -2.447, = 0.014; Chinese character task: = -3.078, = 0.002). In the graphic task, they demonstrated longer time in air (Z = -2.865, = 0.004), reduced X-axis maximum velocities ( = -3.237, = 0.001), and lower accelerations (X-axis: = -2.880, = 0.004; Y-axis: = -1.987, = 0.047) and maximum accelerations (X-axis: = -3.998, < 0.001; Y-axis: = -2.050, = 0.040). The multimodal analysis achieved the highest accuracy (74.4%) with the Gradient Boosting Classifier. CONCLUSION: Integrating gait and handwriting kinematics parameters provides a viable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MCI, potentially supporting large-scale screening, especially in resource-limited settings.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47
摘要:BACKGROUND: 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concern, adversely affecting both new mothers and their infants. Despite routine early screening, PPD can persist beyond the initial postpartum months, with notably high incidence rates even one year after childbirth. Persistent PPD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poor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infants,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continued monitoring and support during this critical period. Understanding the broader impacts of persistent PPD is essenti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maternal and infant well-being. AIM: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ersistent PPD on infant developmental behavior and maternal self-efficacy. METHODS: We recruited 60 postpartum women who experienced persistent depression after childbirth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4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study collecte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infants and mothers, analyzed the self-efficacy of the mothers and the developmental behaviors of the infants, and conducted a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partum persistent depression in mothers and the developmental behaviors and self-efficacy of infants. The Bootstrap method was used to ver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RESUL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and mothers show that 53.33% are male, 58.33% are born vaginal delivery, 88.33% have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 51.67% are aged between 25 and 29 years, 70% are non-agricultural workers, 51.67% have a per capita household income over 4000 yuan, 96.67% are full-term births, and 58.33% of the fathers are aged between 26 and 32 years. In term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ehavior, the gross motor skills score is relatively low (38.44 ± 12.15). Regarding maternal self-efficacy, the skill score (45.68 ± 5.49) and mental activity score (46.37 ± 3.72) are both at a low level.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postpartum persistent de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maternal self-efficacy and infant development behavior ( = -0.439, -0.657, < 0.001), while self-efficacy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fant development behavior ( = 0.728, < 0.001). The path coefficient and Bootstrap method test indicate that self-efficacy acts as a mediator between postpartum persistent depression and infant development behavior, accounting for 54.80% of the effect ( < 0.05), while the direct effect of postpartum persistent depression on infant development behavior is 45.20% ( < 0.05). CONCLUSION: Persistent PP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impacts infant developmental outcomes, with maternal self-efficacy serving as a partial mediator.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bo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elf-enhancement may effectively promote infant health development.
World J PsychiatryPMID:40933142
摘要:本文讨论了李的一项研究,该研究调查了小胶质细胞电压门控质子通道1(Hv1)在糖尿病相关认知衰退中的作用。作者表明,Hv1在糖尿病小鼠的胼胝体中上调,其基因敲除可改善工作记忆,减少小胶质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产生,并减少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的凋亡。此外,电子显微镜显示,基因敲除小鼠的髓鞘厚度和g比值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此外,基因敲低减轻了白细胞介素-1β的分泌并抑制了铁死亡标志物(铁蛋白重链/铁蛋白轻链、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表明Hv1-活性氧-葡萄糖调节蛋白78轴参与了糖尿病性脱髓鞘。我们强调了这些发现的转化意义,并建议未来采用小胶质细胞特异性Hv1缺失模型、纵向认知评估和药理学Hv1抑制剂的临床前评估的研究。
Glob Ment Health (Camb)PMID:40933174
摘要:More than 116 million people in Africa live with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However, many African countries lack the infrastructure, training and workforce to effectively manage psychiatric emergencies. This has led to overuse of controversial practices such as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traint and involuntary seclusion, often violating patient rights. We conducted a scoping review of restraint and seclusion practices and their impacts in African clinical settings using the PubMed, Embase, CINAHL, PsycInfo and ProQuest databases. Titles/abstracts and full texts were reviewed for inclusion using the Covidence platform, and 29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the final extraction. Restraint and/or seclusion were employed to manage aggression, enable involuntary treatment or prevent self-harm. Patients found restraint and seclusion to be dehumanizing, a caus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a barrier to future help-seeking. Healthcare workers described inadequate training, overuse of restraint and seclusion, injuries and emotional distress after employing these treatments. Further research, interven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cy reform are urgently needed to promote humane and patient-centered psychiatric care, including verbal de-escalation training, in underresourced healthcare systems.
Obes SurgPMID:40968297
摘要:BACKGROUND: The intragastric balloon (IGB) is a well-established treatment for obesity. However,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optimize outcomes and procedural efficiency. The Stella®-IGB is a novel, double-lumen device, designed for guidewire-assisted placement to improve procedural safety and patient comfort. METHODS: This i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longitudinal, non-randomized study aimed to demonstr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tella®-IGB system. Balloon insertion, delivery system, 6-month permanence integrity, 7-month adverse events (AEs) according to Clavien-Dindo AGREE classification, intolerance rate, weight loss and metabolic improvement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ixty-nine patients (72.46% females), median age of 42.0 years (IQR 34, 52) and BMI of 33.5 kg/m (IQR 31.0, 36.1) were included. Adequate balloon insertion and 6-month good integrity permanence were obtained in 66/69 (95.65%). Three dysfunction cases were observed: one technical deploy difficulty (twisting of the feeding catheter), one device rupture due to extensive fungal colonization of the balloon and one partially deflated balloon. None presented clinical or endoscopic sequelae. The median balloon insertion time was 4.23 s (IQR 3.04, 5.0), with a first attempt rate of 97.1%. Balloon intolerance was detected in 5.8% of patients. At 6-month follow-up the mean %TWL was 15.39% (95%CI 13.77, 17.00%), with significant metabolic improvement. Globally, 211 grade I-II minor AEs were reported, with no serious AEs (95%CI 0.98, 1). CONCLUSION: Stella®-IGB uses a double-lumen probe and a guidewire for a more comfortable and safe placement procedure. No serious AEs were observed. Stella®-IGB could expand current indications to IGB placement for endoscopists-in-training and in case of pharyngo-esophageal anatomical alterations. CLINICAL TRIAL NUMBER: NCT06744829.
Genome MedPMID:40968388
摘要:BACKGROUND: Tumor evolution, driven by the emergence of genetically and epigenetically distinct subclones, enables cancers to adapt to selective pressures and become more aggressive, posing a major challenge in oncology. Multi-regional sequencing has been the primary means of studying tumor evolution and the resultant 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ITH), but its high cost, resource-intensiveness, and limited scalability have hindered clinical utility. METHODS: Here, we present MorphoITH, a novel framework that aims to infer molecular ITH from routinely collected histopathology slides by quantifying phenotypic diversity. MorphoITH integrates a task-agnostic, self-supervised deep learning similarity measure to capture phenotypic variation across multiple dimensions (cytology, architecture, and microenvironment) along with rigorous methods to eliminate spurious sources of variation. RESULTS: Applying MorphoITH to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 a disease notably shaped by ITH, we show that it capture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bi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vascular architecture and nuclear grade. MorphoITH also recognizes morph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subclonal alterations in key driver genes (BAP1, PBRM1, SETD2). Finally, in a multi-regional sequencing dataset, we fin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trajectories revealed by MorphoITH largely mirror underlying patterns of genetic evolution. CONCLUSIONS: MorphoITH provides a scalable and rigorous approach to quantify morphological ITH, serving as a potential proxy for underlying genetic ITH and tumor evolution. By linking histopathology with genomic insights, 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more refined phenotypic profiling in support of precision oncology.
JB JS Open AccessPMID:40969740
摘要:[本文更正了文章的数字对象标识符:10.2106/JBJS.OA.25.00153。]
Psychol MedPMID:40968777
摘要:背景:依恋风格在塑造对丧亲之痛和持续性复杂哀伤障碍(PGD)的反应方面具有广泛影响力,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可。尽管已有大量理论阐述,但关于依恋风格如何具体影响PGD症状及治疗意义的实证清晰度仍然有限。本研究旨在确定将依恋风格与PGD症状联系起来的认知行为机制。 方法:从695名丧亲成年人的社区样本中收集数据。网络分析探讨了依恋风格(焦虑型和回避型)与各种与PGD相关的认知行为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包括评估、记忆特征、适应不良的应对策略以及社会脱节感。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依恋风格在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这表明它们对PGD症状的直接影响可能不如先前理论所认为的那样核心。然而,焦虑型依恋与不公正反刍和社会自我改变呈正相关,而回避型依恋与对未来和人际关系的感知丧失以及对独处的偏好呈正相关,与寻求亲近行为和害怕与逝者失去联系呈负相关。认知行为因素,特别是记忆特征和社会脱节,在网络中占据核心位置,介导了依恋风格与PGD之间的关系。 结论:依恋风格通过认知行为途径间接影响PGD,而非产生强烈的直接影响。通过弥合依恋理论与悲伤的认知行为方法之间的差距,本研究为其与PGD的关系提供了更细致入微的理解,并为未来旨在解决丧亲个体中与依恋相关挑战的干预措施指明了潜在的新途径。
J Glob HealthPMID:40968660
摘要:背景:工作场所暴力(WPV)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鉴于急诊科医生职业角色的特殊性,WPV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医疗群体的从业者。调查接触WPV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可为管理者对暴力事件实施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降低WPV的不利影响。 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7月至9月对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14848名急诊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使用WPV量表、马氏职业倦怠量表-人类服务调查(MBI-HSS)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来调查受访者的WPV、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状水平。使用STATA 17.0和Amo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有90.40%的急诊科医生报告在过去一年中至少经历过一次WPV事件。抑郁症状的平均得分为16.80±14.78,职业倦怠的平均得分为82.94±26.11。WPV与抑郁症状、WPV与职业倦怠、抑郁症状与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4、0.347和0.562(均P<0.01)。结构方程分析表明,WPV对抑郁症状的总效应为0.471,职业倦怠的中介效应为0.421,占总效应的89.38%。 结论:急诊科医生存在严重程度的抑郁症状和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在WPV与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未来有必要通过政策努力为急诊科医生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从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Stem Cell Res TherPMID:40968381
摘要:背景:肾单位肾痨(NP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肾脏疾病,NPHP1是最常受累的基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NPHP1缺陷型NPH的主要表型。由于缺乏代表该疾病病理生理学的模型,NPHP1缺陷型NPH的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在此,我们旨在利用源自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3D肾脏类器官创建一种新型的NPH病理模型,并在寻找治疗候选药物的同时阐明其病理生理学。 方法:从iPSC生成NPHP1缺陷型肾脏类器官。用IL-1β处理诱导纤维化。评估作为治疗候选药物的Hippo信号通路抑制剂的作用。使用免疫荧光和定量PCR评估纤维化状态。 结果:从iPSC生成了NPHP1肾脏类器官。用IL-1β诱导纤维化显著增加了NPHP1类器官中纤连蛋白的表达和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转录。与野生型类器官相比,NPHP1类器官的长期培养诱导了大量的纤维生成。免疫共沉淀分析揭示了NPHP1与Hippo通路的主要成分LATS1/2的结合。给予IL-1β增加了NPHP1类器官中关键Hippo通路基因的表达。相比之下,Hippo通路抑制剂改善了NPHP1类器官中IL-1β诱导的纤维生成。由于其中一种抑制剂维替泊芬正在临床使用,从药物重新定位的角度来看,有望实现其实际应用。 结论:Hippo信号通路参与了与NPHP1缺陷型NPH相关的纤维化变化,Hippo通路抑制剂可能是治疗药物。 临床试验编号:不适用。
J Comput Aided Mol DesPMID:40968251
摘要:直接抑制类 Kelch 样 ECH 相关蛋白 1(Keap1)-核因子红细胞 2 相关因子 2(Nrf2)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是增强抗氧化反应的关键途径。因此,筛选直接的 Keap1-Nrf2 PPI 抑制剂在解决氧化应激相关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综合方法,以牛膝(ABR)为例,从中药中鉴定直接的 Keap1-Nrf2 PPI 抑制剂。该方法包括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轨道阱质谱分析、数据挖掘、类药性质评估、分子对接、化学结构聚类、分子动力学(MD)模拟、体外实验验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在牛膝中总共鉴定出 517 种化合物,其中 248 种符合类药标准。此外,从六个结构簇中鉴定出 17 种化合物具有理论上的 Keap1-Nrf2 PPI 抑制活性。在这些化合物中,对蜕皮甾酮、去甲rachelogenin、汉黄芩素和 N-反式阿魏酰基甲氧基酪胺进行了 Keap1-Nrf2 PPI 抑制和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实验评估。MD 模拟和 DFT 计算表明,这些化合物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氢键和盐桥直接抑制 Keap1-Nrf2 PPI。此外,DFT 计算证实这些化合物通过氢原子转移机制清除自由基。总之,本文提出的策略为从牛膝和其他中药来源筛选具有结构多样性的直接 Keap1-Nrf2 PPI 抑制剂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
J Mol HistolPMID:40968244
摘要:转铁蛋白受体(TFRC)对铁摄取至关重要,可能调控铁死亡,这是一种与宫颈癌(CC)相关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形式。将生物信息学分析(GEPIA、UALCAN、SRAMP、starBase)与体外和体内实验相结合。用靶向TFRC和LOXL1-AS1的短发夹RNA(shRNAs)或过表达质粒转染CC细胞系。通过集落形成、EdU染色和Ki-67免疫染色评估细胞增殖。通过测量丙二醛(MDA)、脂质活性氧(ROS)、Fe⁺和铁死亡相关蛋白来评估铁死亡。采用RNA下拉、RNA免疫沉淀(RIP)和甲基化RNA免疫沉淀(MeRIP)实验来探索m6A依赖性调控,并用放线菌素D实验评估mRNA稳定性。TFRC和LOXL1-AS1在CC中上调,并与不良预后相关。TFRC促进CC细胞增殖并抑制铁死亡。LOXL1-AS1通过一种依赖m6A-IGF2BP2的机制稳定TFRC的mRNA,从而正向调控TFRC。挽救实验证实TFRC过表达可逆转LOXL1-AS1敲低的作用。在体内,LOXL1-AS1缺失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强铁死亡。LOXL1-AS1通过m6A-IGF2BP2相互作用稳定TFRC mRNA,抑制铁死亡,从而促进CC进展。靶向LOXL1-AS1/IGF2BP2/TFRC轴可能为CC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
ACS Synth BiolPMID:40923893
摘要:通过将生物记录装置编码到移动DNA中,微生物可以被编程来记录参与基因转移的情况。在摄取DNA后,这些装置转录出一种催化RNA(cat-RNA),它与核糖体RNA(rRNA)中的保守序列结合,并进行反式剪接反应,给rRNA添加一个条形码。现有的cat-RNA设计是为了具有广泛宿主范围而产生的,无法控制被条形码标记的生物体。为了实现对由cat-RNA条形码标记的生物体的控制,我们创建了一个名为Ribodesigner的程序,它使用rRNA序列的输入集来创建具有不同特异性的设计。我们展示了这种算法如何用于识别能够实现全界条形码标记或在一个界内对特定分类群进行选择性条形码标记的设计。我们使用Ribodesigner创建针对假单胞菌目同时避开肠杆菌目的cat-RNA设计,并将一种设计的性能与先前发现具有广泛宿主范围的cat-RNA进行比较。当与 和 的混合物结合时,新设计与广泛宿主范围的cat-RNA相比呈现出更高的选择性。预计Ribodesigner将有助于开发在环境群落中用户定义的微生物组内存储信息以进行基因转移研究的cat-RNA。
J Org ChemPMID:40916871
摘要:已开发出一种由三氟甲磺酸镁催化的3-异硫氰酸酯氧化吲哚与2-亚芳基-1,3-茚二酮之间的不对称迈克尔加成/环化串联反应。该转化反应在温和条件下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简洁的方法,可用于合成具有生物学重要性的双螺[茚二酮-氧化吲哚-吡咯烷基]化合物,产率良好至优异(70-99%),立体选择性中等至良好(高达99%且非对映选择性>95:5)。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学研究表明,所合成的双螺[茚二酮-氧化吲哚-吡咯烷基]化合物之一对NCI-H460人肺癌细胞和SW-620人结肠癌细胞表现出有前景的细胞毒性。
ACS Synth BiolPMID:40913584
摘要:抗独特型抗体(Anti-Ids)具有模拟抗原结构和生物活性的特性,可用于预防和监测危害。在本研究中,基于噬菌体展示抗体库筛选和诱变技术,设计了模拟万古霉素结构和抗菌活性的Nb4Mutant6-Anti-Id。Nb4Mutant6-Anti-Id对包被的万古霉素多克隆抗体F(ab)2抗原和热灭活细胞的亲和力分别为6.06×10和2.97×10 L/mol。Nb4Mutant6-Anti-Id对65℃热处理后的包被抗原仍保持约70%的结合活性,其对食源性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05μg/mL。当在无万古霉素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C-ELISA)中用作“包被抗原”检测万古霉素时,Nb4Mutant6-Anti-Id蛋白的检测限(LOD)为0.72 ng/mL,这是一个高灵敏度水平(<1.0 ng/mL)。本研究不仅设计了具有与万古霉素相当抗菌活性且为食源性病原体的环境友好管理提供潜力的Nb4Mutant6-Anti-Id,还具有取代万古霉素结构的潜力。这种取代能够建立一种无抗原、高灵敏度、准确性和稳定性良好的IC-ELISA,用于农业环境和食品中万古霉素的绿色监测。
ACS Synth BiolPMID:40905909
摘要:终止子是位于基因3'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包含转录终止信息。作为一种基本的基因调控元件,终止子在基因回路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准确表征终止子强度对于提高基因回路设计的精度至关重要。终止子强度的实验表征既耗时又费力;因此,需要开发能够准确预测终止子强度的计算工具。当前的预测方法没有充分考虑与终止子相关的序列或热力学信息,缺乏用于准确预测的稳健模型。同时,深度生成模型在生物序列设计中已展现出巨大潜力,并有望应用于终止子序列设计。本研究聚焦于终止子的智能设计,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为构建 的内在终止子强度预测模型,本研究从 的内在终止子中提取序列特征和热力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 = 0.72 的预测性能。(2)本研究采用生成对抗网络(GAN)从内在终止子序列训练数据中学习并生成终止子序列。评估表明,生成的终止子与内在终止子表现出相似的数据分布,证明了GAN生成的终止子序列的可靠性。(3)本研究使用构建的终止子强度预测模型从生成集中筛选强终止子。实验验证表明,在所选的18个终止子中,72% 的终止效率大于90%,证实了终止子智能设计方法的可靠性。总之,本研究构建了 的终止子强度预测模型和终止子生成模型,为基因回路中的终止子设计提供了模型支持。这增强了生物组件设计的模块化,并促进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
ACS Synth BiolPMID:40905372
摘要:基因电路设计的复杂性限制了合成生物学的可及性和效率。本研究提出了一个集成系统,该系统将Cello软件与大语言模型(DeepSeek-R1、Phi-4)以及Python中的LangChain框架相结合,允许使用自然语言指令创建、分析和优化基因电路。该系统以Cello v2.1作为电路合成的基础,以大语言模型用于解释生物学需求和逻辑优化,从而将文本描述自动转换为功能设计。据我们所知,这项工作开创了先例,是首个将语言模型与诸如Cello等合成生物学设计工具集成的系统,证明了自然语言处理可以转化为功能性生物学设计。这种方法消除了障碍,使没有生物工程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能够使用简单指令对基因电路进行原型设计。
ACS Synth BiolPMID:40901772
摘要:三酰甘油(TAGs)是食用油脂的主要成分。不同油脂中TAGs的脂肪酸组成各不相同。特定的酶会依次将三种脂肪酸添加到TAGs的甘油主链上。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会在甘油主链的特定位置添加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脂肪酸。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在[具体物种1]的DGAT突变体中进行异源表达,对来自[具体物种2]的酶DGAT1的底物结合口袋进行了表征。我们对催化位点的10个氨基酸残基进行了位点饱和诱变,并研究了它们对酵母细胞脂肪酸谱的影响。我们的结果表明,F373G、T240I、M289F和V248I突变在总饱和度水平或脂肪酸碳链长度方面影响酵母TAG谱,这表明它们改变了DGAT的底物偏好。这为DGAT结合口袋中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提供了见解,可对其进行工程改造以微调脂质谱。总之,我们利用酶工程的力量改变了甘油三酯的脂肪酰组成,并创建了一个可持续的平台来生产定制的替代脂质。
ACS Chem BiolPMID:40897679
摘要:重氮二醇盐类铁载体是一类小型的光活性细菌铁(III)螯合剂。在基因组挖掘的推动下,我们发现了一种新型重氮二醇盐类铁载体——潘多拉菌素,它由根际细菌DSM 11628产生。编码潘多拉菌素产生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多个物种中是保守的。这些细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且是日益普遍的临床病原体,这激发了人们对其代谢产物的新兴趣。紫外线照射能光解潘多拉菌素中含重氮二醇盐的禾胺成分中的N-N键。通过电子顺磁共振自旋捕获技术,我们直接检测到紫外线照射下潘多拉菌素的两个重氮二醇盐配体释放出的一氧化氮。此外,我们还表明,一氧化氮可以在光反应过程中与中间体反应,通过远端一氧化氮(NO)的交换来重建重氮二醇盐基团,从而恢复铁(III)结合能力。这类铁载体的光化学表明其具有更广泛的生物学作用,既体现在它们释放生物信号分子一氧化氮的倾向,也体现在它们进行光诱导的NO交换的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