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k W G, Coldwell B A
J Physiol. 1973 Apr;230(2):477-92. doi: 10.1113/jphysiol.1973.sp010199.
研究了静脉注射或注入大脑侧脑室的河豚毒素对未麻醉猫的体温降低作用。
在环境温度(Ta)为22摄氏度时,脑室内给予河豚毒素降低体温(Tb)的效力比静脉注射时强400倍以上。两种给药途径引起的体温降低幅度均呈剂量依赖性。通过向脑室内输注或多次注射河豚毒素,可使Tb降低达6.8摄氏度。
河豚毒素在Ta = 13、30或35摄氏度时也能降低Tb。体温降低过程中伴有呼吸急促,持续时间较长,且Ta越高呼吸急促越明显。仅在13摄氏度体温恢复过程中观察到颤抖。
在河豚毒素诱导的体温降低期间,动物仍能抵御环境热应激。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白细胞热原和前列腺素E1在从河豚毒素作用恢复过程中给药时,可拮抗河豚毒素的体温降低作用。
河豚毒素给药后体温降低过程中散热机制的激活、缺乏代偿性颤抖,以及河豚毒素在高于和低于热中性温度的Ta时均能降低Tb,表明体温调节设定点降低是中枢或外周给予河豚毒素降低Tb的机制。脑室内给予河豚毒素后体温降低期间仍能抵御热应激和冷应激的能力持续存在,为设定点降低提供了进一步证据。根据最近关于体温调节设定点离子控制的假说,讨论了设定点降低可能是由于河豚毒素阻断膜钠离子电导瞬时增加这一众所周知的作用所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