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senmeier R A, Steinberg R H
J Physiol. 1982 Oct;331:653-73. doi: 10.1113/jphysiol.1982.sp014396.
光峰是眼睛(静息电位)上由光诱导产生的直流电位的大幅变化,在哺乳动物中5 - 13分钟内达到最大值。为了确定其细胞起源和刺激 - 反应特性,对完整猫眼的光峰进行了研究。使用玻璃体电极以及视网膜内和细胞内微电极进行直接耦合记录。光峰通常由300秒的漫射白光照射诱发。
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顶端膜外侧的视网膜下间隙进行的微电极记录表明,光峰是跨上皮电位的变化。神经视网膜中未产生任何成分。
对r.p.e.细胞的细胞内记录显示,跨上皮电位的变化是由基底膜(面向脉络膜)的去极化引起的。这种去极化发生在顶端膜超极化之后,顶端膜超极化产生了视网膜电图(e.r.g.)c波的r.p.e.成分。
在恒定视网膜光照下,光峰幅度在15 - 180秒范围内与刺激持续时间几乎呈线性关系,并在约300秒时达到饱和。在此范围内,达到峰值的时间在约300秒时几乎保持恒定。如果视网膜光照比视杆细胞饱和水平高几个对数单位,那么短至10秒的闪光就能诱发大的光峰。
当刺激持续时间保持在300秒时,光峰幅度在很宽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而分级,从低于视杆细胞饱和水平3个对数单位到高于视杆细胞饱和水平2个对数单位。光峰的阈值低于视网膜电图的阈值,仅比最敏感神经节细胞的绝对阈值高约1.5 - 2.5个对数单位。光峰幅度在高于视杆细胞饱和水平时的增加主要不是由于视锥细胞。
跨上皮光峰对刺激面积有异常的依赖性,对漫射光的反应至少是对相同视网膜光照下大光斑(直径10度)反应的两倍。
这些发现表明,光峰代表视网膜与r.p.e.之间正常的生理相互作用。它们还表明,这种相互作用涉及视网膜中一种可扩散物质浓度的变化,然后这种物质要么进入r.p.e.本身,要么触发一种内部信使导致基底膜去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