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enhagen D R, Owen W G
J Physiol. 1980 Nov;308:159-84. doi: 10.1113/jphysiol.1980.sp013466.
利用细胞内微电极,对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眼杯标本中的视杆光感受器之间的电耦合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视杆对狭长光缝的反应的空间分布。发现当光缝从每个视杆感受野中最敏感的位置移开时,峰值反应幅度呈指数下降。平均长度常数为55.7微米。
对视杆进行成对同时刺入,在其中17对视杆之间证明了电耦合。未观察到相隔超过110微米的视杆之间存在耦合。转移电阻定义为第二个视杆中的电位(耦合电位)与注入第一个视杆的电流之比,范围从0.2到13.2兆欧。
耦合电位的波形随时间变化,呈现一个峰值和随后的弛豫阶段。弛豫阶段的时间进程与电压有关。在电流停止时,耦合电位反弹超过静息电位,然后衰减到暗电位。
输入电流与耦合电位的关系图显示出强烈的外向整流,去极化电流的弦转移电阻低至3.5倍。
对相邻的红色敏感视锥细胞对、水平细胞和视杆以及红色敏感视锥细胞和视杆进行了同时刺入。未发现视锥细胞和视杆之间存在耦合的证据,也未证明水平细胞对视杆有反馈;然而,发现了红色敏感视锥细胞之间存在耦合。这种耦合既没有视杆 - 视杆耦合所特有的明显的随时间变化和电压依赖性特性。
用独立的通电流和电压传感微电极刺入单个视杆。电流脉冲产生具有弛豫和反弹阶段的随时间变化的电位。电流 - 电压测量显示出强烈的外向整流。静息电位下的输入电阻高达96兆欧。
将欧姆电耦合的方形网格和六边形晶格模型应用于结果。利用单个视杆的长度常数和输入电阻的测量值,我们计算出每个视杆在静息电位下的质膜电阻约为1000兆欧,方形网格和六边形模型的耦合电阻分别为272和444兆欧。
在视杆输入和耦合中观察到的随时间变化和电压依赖性特性似乎反映了视杆质膜的特性,而不是视杆之间的耦合途径的特性。反应的外向整流和弛豫阶段似乎都涉及视杆质膜中电压依赖性电导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