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181, Ont., Canada.
Biochem J. 1973 Jun;134(2):507-14. doi: 10.1042/bj1340507.
给大鼠连续 21-26 天每天每公斤 14 克的乙醇处理后,可增加动物代谢乙醇的能力,而肝醇脱氢酶或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并无伴随改变。
经乙醇长期处理的大鼠肝切片,其耗氧量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加(40-60%)。解偶联剂如二硝基酚和砷酸盐的作用,在经乙醇长期处理后完全丧失。
用琥珀酸盐作基质时,从长期用乙醇处理的动物制备的分离线粒体,其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呼吸、ADP/O 比值、呼吸控制比或二硝基酚效应均无变化。当用β-羟丁酸作基质时,ADP/O 比值虽略有但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但其他参数或二硝基酚效应并无改变。此外,由于慢性乙醇处理,线粒体镁激活的三磷酸腺苷酶、二硝基酚激活的三磷酸腺苷酶或二硝基酚激活的三磷酸腺苷酶/镁激活的三磷酸腺苷酶比值均无变化。
肝微粒体 NADPH 氧化酶活性,一种产生 H2O2 的系统,经慢性乙醇处理后增加 80-100%。这些动物体内的甲酸氧化为 CO2 也增加了。理论上,NADPH 氧化酶系统产生的 H2O2 增加和过氧化氢酶的甲酸过氧化物作用可解释甲酸代谢的增加,但过氧化氢酶系统产生的 H2O2 和乙醇的氧化作用,不能解释慢性乙醇处理的动物乙醇代谢增加的 10-20%以上。
所提出的结果表明,慢性乙醇摄入导致体内线粒体 O2 消耗加快,提示 NADH 再氧化加快。虽然用分离的线粒体观察到线粒体偶联仅有轻微改变,但完整细胞内解偶联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不管机制如何,这些变化都可能导致乙醇和其他内源性底物代谢的增加。